接地气 看变化 促发展——全省机关党员干部春节回乡调研文章选登(一)
(载《江西日报》2017年2月23日B2专题版)
编者按
为进一步推动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以第一等工作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今年春节期间,省直机关工委继续组织全省机关党员干部回乡调研,接地气、看变化、献良策、促发展。本报今日起精选部分调研文章,分期刊登,以飨读者。
家乡有了新“年味”
省纪委(省监察厅) 黄 炜
“回家过年”是镌刻在中国人心中的标签,可身边亲友纷纷感慨:年味是越来越淡了。今年回赣州寻乌县过年,却发现家乡有了新的“年味”。
家里也有了“八项规定”
年夜饭是母亲最发愁的事,辛苦准备几天,菜式却多年不变,毫无新意带来的是毫无食欲,名为“年年有余”,实则“顿顿浪费”。今年我家餐桌刮起了“节俭风”,年夜饭只有几道菜,可既有客家菜肴,又有西式甜点,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少了大鱼大肉,没有生猛海鲜,主打口味清淡的家常菜,全家人以“光盘”行动表达喜爱与推崇。母亲笑着说:“中央都在提倡八项规定,我们家就从过年开始落实。”
家里的“八项规定”可不仅限餐桌上的拒绝铺张浪费,走亲访友时不再大包小包;孩子的压岁包不用你来我往;喜庆贺寿时不需攀比金额。这样的春节少了劳民伤财,却不失感情交流,年味反而更浓了。
“世界那么大,我带全家去看看”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过大年,表妹一家就在其中。“世界那么大,趁着过年,我带全家去看看。”表妹一家选择北上去感受冰雪中的过年,度过一个其乐融融、难忘的新春佳节。
更多的亲友在新春佳节选择短线自驾游、自助游,摈弃了以往行程的马不停蹄、吃住的得过且过、景点的走马观花,大家都在寻求更有文化底蕴和特色的旅游目的地:登高爬山、观花赏景、温泉养生、茶园采摘、农家小院,处处都能看到举家出游的身影,在休闲的出外旅游中品味着阖家欢乐的独特年味。
电影院里过大年,贺岁档中齐贺岁
往年,全家围坐看春晚成了一大习俗,但今年我们选择电影院里过大年。在南昌习惯随时购票观影的我,在家乡却大开眼界:小小的县城近年已有数家影城,且家家人满为患,贺岁档电影更一票难求!好不容易买到几张票进去,愕然看到影院里座无虚席,阶梯、过道上甚至出现不少加座。亲戚介绍道:“现在生活好了,看电影都成刚需了。”
一张小小电影票,让全家在影院里齐聚团圆、共享欢乐、还见证了家乡人民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改善,更追求精神文化的富庶。电影院里过大年,贺岁档中齐贺岁成了新的年俗,但团圆和快乐,依然是新年里亘古不变的主题。
独特小清新,睡到自然醒
跟其他地方一样,家乡也有“开门爆竹”的说法,虽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可不绝于耳的噪声、漫天污染的灰尘、难以打扫的纸屑、甚至一些偶发的伤害都让居民头疼不已。
近年更多的人开始不燃放烟花爆竹,我家也紧跟潮流。父亲笑称:以往是“开门接财神”,今年咱们是“闷声发大财”。家乡没有了响彻云霄的爆竹声响,家人在除夕可是睡了个好觉,鸡年初一睡到自然醒;楼道里没有一点纸屑,空气中多了一份清新与香甜的年味。
其实家乡的年味并没有变淡,它只是随着我们生活翻天覆地的改变换了一个新的“味道”。
家乡走在“电商脱贫”的新路上
省委办公厅 陈晖
我的家乡宁都县,是中央苏区核心区域,也是江西24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脱贫攻坚无疑是家乡的头等大事。春节返乡,偶听兄长谈起乡里有个竹笮乡赖沙电商村,驶上了脱贫快车道,我当即慕名赶去,一探究竟。
抱团发展:企业有奔头,群众有甜头
该村2013年底启动建设,占地252亩,规划住户482户,可容纳2000余人,用于解决深山移民安置和无房贫困户住房,采用“搬迁+电商+扶贫”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村民说,“现在不用东奔西跑,在家就能创业,货卖全球”。
一直在北京创业的郑勇获悉家乡搞精准扶贫后,毅然回乡创办网络公司,成为 “电商+培训+贫困户+就业”的典型,公司培训贫困户和残疾人300余人,其中248人实现就业。深山移民户谢苗清培训后注册月亮妈妈公司,将“土特产”连接了大市场。目前年销售额达200万元,纯收入30万元,带动18家贫困户脱贫。心齐电子商务公司主要生产加工香皂花,因制作工艺简单易学,招募了大批贫困户和留守妇女,帮助100多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目前,该村入驻电商企业及商户42家,年营业额达1.5亿元,直接带动周边村民就业550人,其中贫困户192户387人,年人均增收2600多元。去年11月,全国网络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选点于此。
党建引领:电商村内干带群,电商发展党旗红
我了解到,2016年,乡里依托电商村5名党员成立的党支部,一头心系贫困对象,协调企业优先使用贫困群众;一头心系电商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比如,两年组织电商培训30余次,特邀全国知名电商专家授课,从浙江引进先进电商管理平台,政府租赁60套住房,对电商企业三年免租金、免水电、补助物流费。对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且带动20户以上贫困户脱贫的电商企业和商户,免费送房一套;1000-2000万元的,购房优惠50%;500-1000万元的,购房优惠20%。
党支部还专门成立服务部,为企业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水口村贫困户谢华秀说:“我把自家种的2亩芋头送到服务部,通过包装推广送到网店,本只能卖1块多一斤的芋头,现在卖到3块多一斤。”此外,老人和妇女也可以到服务部接些手工活回家干,既不耽误家务,一天还能赚到五六十块钱。每月做满22天的,服务部给予80元奖励,这样每月也能赚到1000多元。
乘风破浪:电商路其漫漫,仍需上下求索
“土特产规模小而散,宁都肉撮、固村三甲酒等,都没有打得响的品牌。”某企业负责人直击问题。“电商村还处于孵化阶段,仓储等设施滞后,市场化程度还不高。不少农特产品还是作坊式‘良心’产品,有的游离于食品监管之外,一些优质产品还‘藏在深山人未知’。”谈及电商村长远发展,竹笮乡党委书记陈林生脸上挂着忧思。
让脱贫插上“互联网+”翅膀,路漫漫其修远。破解这些难题,尤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探头”延伸到田间地头,提升电商村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相信只要有“不破楼兰誓不还”的气概,老家贫困群众定能真正走出山沟,摘掉穷帽。
乡村旅游带来畲乡的“华丽变身”
省委宣传部 钟 辉
春节期间,我回到青原区东固畲族乡,切身感受到那里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前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又缺乏主导产业,乡亲们大都外出务工,生活仍十分贫困。近年来,乡里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穷山旮旯”变身“东固景区”,成为游客观光、采摘、休闲、度假胜地,而我的亲朋好友们的生活也随之悄然发生着变化……
“电鱼能手”变身“番薯干”先生
黄盛文,是我的大姑父,家在敖上村,以前是村里有名的“电鱼能手”,现在再也不去电鱼了。除了乡里明令禁止外,还因为他有了更赚钱的路子。原来,去年12月东固畲乡“晒冬会”的举办擦亮了“敖上番薯干”这一绿色金子招牌,也让大姑父家的番薯干早早脱销。说起价钱,大姑父更高兴了:“原来番薯干3块钱一斤都没人要,现在26块钱一斤都抢着买。”去年,大姑父一共卖出了800余斤番薯干,收入2万余元。
广场舞大妈变身“畲乡舞者”
廖满娇,是我的二姑妈,热爱跳舞。农闲时,她常和舞伴们相约一起跳广场舞,但也就是图个自娱自乐。2015年以来,她参加了东固红歌会,自编自排了一系列具有浓郁畲乡风情的歌舞。伴随着当地旅游的火爆,红歌会的演出机会也多了起来。去年,她一共演出60余场,一年下来仅跳舞的收入就达到1万余元。
“深漂青年”变身产业大户
黄小华,是我的高中同学,家在江口村,高中毕业后,一直在深圳富士康工作。2015年春节期间,看着家乡旅游越来越旺,他毅然决定回乡创业,投资40多万元发展了30亩食用菌产业,栽培出来的黑木耳品质优良,不仅受到游客的青睐,产品还远销浙江、上海等地。小华说:“晾晒好的干木耳卖到60多块钱一公斤,刨除人工等各项开支,每亩地的纯收入能超过1.5万元。”
亲朋好友的“华丽转身”只是畲乡人变身的一个缩影。2016年,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的老乡有100余人,接待游客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800余万元,带动当地百姓就业500余人。东固畲族乡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带给我三点启示: 一是特色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不竭富矿。 乡里深入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和畲乡文化,不仅成为吸引游客的响亮名牌,也是传播东固故事,反映东固之美的重要载体。 二是市场运作是旅游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该乡由乡财政出资成立了东井冈旅游发展公司,按照市场运作模式运作,有力助推当地旅游和配套产业的发展。 三是产业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支撑。 乡里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大力发展食用菌、白莲、红薯等产业,统一开发了敖上番薯干、东固黑木耳、东固莲子等旅游产品,实现了旅游和产业的深度融合,游客和村民的双赢。
探寻会昌桔柚产业转型升级之美
省委统战部 王子宁
继2015年7月,会昌县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桔柚之乡”后,前不久,会昌桔柚又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被称为“柑橘换代新品”的桔柚正成为家乡赣州市会昌县一张靓丽名片。会昌桔柚缘何能由“养在深闺人未识”到“撩开面纱惊人艳”?利用返乡过春节的机会,我开展了一次寻美之旅。
“特”美:“人无我有”的产业选择。 近年来,随着赣南脐橙种植面积的扩大,产业趋于饱和,产品价值已难有大的提高。作为赣南脐橙的主产区,会昌人及时调整农业产业发展思路,把目光瞄准了适宜当地气候土壤条件、更具市场潜力和竞争力的桔柚产业,终于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打造会昌产业升级版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新”美:“曲径通幽”的发展路径。 为加快桔柚产业发展,会昌县注重放活市场“无形之手”,用好政府“有形之手”,产生强大效力。一方面,用市场化理念和方式抓产业发展、抓市场主体培育,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另一方面,政府出台了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关于加快发展会昌桔柚产业的实施意见》,实施“产业兴龙头,龙头带产业”战略,一批桔柚产业龙头企业迅速做大做强。
“大”美:“富民强县”的丰硕成果。 桔柚已成为会昌县的富民产业和优势产业。目前,会昌桔柚种植面积4.6万亩,年产值5亿元,果农人均桔柚年收入5000元以上,带动了10万余人增收致富。到2020年,全县桔柚种植面积将达10万亩以上,产量达10万吨以上,年综合产值达10亿元以上。会昌还加大了对贫困户种植桔柚的扶持力度,一个个贫困村、一批批贫困户通过桔柚这个致富果,实现了脱贫摘帽。
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相信家乡的桔柚产业发展将越来越美,全省各地也将涌现出越来越多像会昌桔柚这样的特色优势产业,支撑起家乡人民富裕美丽幸福的脊梁。
棉花供给侧改革需重视
省委农工部 伍宏志
我的老家彭泽县棉船镇主产棉花,曾以“金花银花”闻名全国。但近年来,特别是2014年国家取消棉花临储政策以来,市场棉花价格一路下跌,农民种棉收益越来越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植棉面积大幅减少,全镇植棉面积不足高峰时期的一半,许多棉农转而经营副业,一些耕地甚至直接撂荒。
春节到堂哥家拜年,看到房间、走廊到处堆满了棉花。堂哥介绍,2016年家里种了17亩棉花,共收获了9000斤籽棉。年前上门收购的籽棉价格在3.6元/斤左右,价格太低家里的棉花基本没有卖出去。堂哥给我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产籽棉530斤,毛收入是1900块钱;每亩地施肥3次要支出350元,喷农药12次支出90元,还有种子40元、农膜20元等其它生产性支出;他家4口人只有7亩承包地,另外10亩是通过土地流转租种的,要支付租金350元/亩;棉花采摘时还要请零工,每个零工120元/天,一般一亩地要请2—3天零工。这样算来,一亩地的成本至少也要1200元钱,除去这些成本,每亩棉花就只有700来元收益,17亩棉花地,满打满算收益不到12000元,辛辛苦苦一年,平均每人每月只能挣500元,远不及城里的最低工资标准,与低保的水平差不多。
听了介绍,我很是感慨。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我省又是全国优质棉优势产区和重要商品棉生产基地,棉船镇因棉花得名,棉花产业曾经给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层次低已经阻碍了当地发展。加快棉花主产区转型发展关系到棉区农民能否同步奔小康,这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靠棉农一家一户对接市场、提升品质、调整创新难度很大,这就需要加强政策引导,推进棉花供给侧改革。
为此,建议加大对长江中下游棉花主产区农业转型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快开展棉花产业供给侧改革试点。
一是在棉花生产优势区开展高产优质示范点创建。通过改良品种、实行标准化生产、推广高效绿色栽培技术,大力发展中高端品质棉生产,全面提升供应棉品质;加强棉花科技攻关和成果应用,推进生产的机械化和规模化,增强棉花市场竞争力;积极支持棉花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探索完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植棉收益。
二是在棉花生产调整区实施“棉改粮”农田改造。建议在“棉改粮”重大项目规划布局、审核批准、资金安排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提高“棉改粮”地区农业生产保障能力。
抓住EMS区域发展的大机遇
省政府研究室 李鹏飞
正月初三到宜丰县芳溪镇的大舅哥家拜年,正好外甥媳妇小惠从深圳回来,大家围在一起看电视、聊家常。我有意引导话题,聊天变成了一次了解深圳产业发展的调研。
小惠在深圳欣旺达工作,这是一家专为华为、小米、微软、苹果、松下、亚马逊等著名企业代工的大型EMS(电子专业制造服务)制造商。公司去年纯利润近50亿元,近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和快速扩张,现在的厂房、员工仍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但由于市场竞争,要求产品价格每年有15%的降幅,受成本上升与价格下降的双重挤压,已有多个生产基地迁往广东惠州、河源等地。
相对于传统的OEM(贴牌生产)企业,EMS不仅提供专业电子代工,而且提供知识与管理服务。百度一下,全球前50强的富士康、和硕、伟创力等EMS企业,几乎都在广深地区建有生产基地。随着深圳房价、地价、人工的急剧升高,为降本增效,本地企业只有外迁。富士康已向河南、重庆、广西迁移,欣旺达、伟创力等大批EMS企业亟待寻找新的低成本空间。
直觉告诉我,这是我省承接EMS企业转移的一个绝好机遇。我省毗邻广深,相对于重庆、河南、广西,具有地缘上的优势;2020年赣深高铁全线通车后,深圳到赣州车程将由原来近7小时缩短为2小时内,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将大大提升,交通物流将比任何内陆省份更具优势。我省人工成本比广深低,房价、地价等要素成本比广深低1/6至1/3。我省近两年大力推动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和制度成本大为改善。去年全省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先后出台100条惠企政策,全省企业降低各项成本达600亿元,优惠的政策正在为企业创造一个低成本的发展空间。
对当前一些企业经营困难的现象,我的看法是:表面看是“新常态”,本质看是“转型难”;表面看是“水涨船高”,本质看是“水落石出”;表面看是周期性问题,本质看是结构性问题;表面看是产品卖难,本质看是消费者“挑食”。新常态下,政府只有善用取舍之道,看长远、算大帐、建平台、做生态,高度专业分工、高度整合集群、高度融合业态,精准制定产业政策,综合用好低成本优势,帮助企业改善利润,大批EMS企业及配套厂商才会纷至沓来。抓住了EMS制造商,就是抓住了产业集聚的牛鼻子,就如丰田模式,丰田搬到哪里,配套厂商就跟到哪里,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形成地方经济繁荣。
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正悄然而至。与以往几次不同,本次国内企业外迁是要素成本急剧上升,企业为谋求生存发展而采取的不得已行为。我们总在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殊不知一大批懂经济、善运作的干部,就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用好我省低成本优势,做好赣深高铁大文章,下大力气集聚一大批EMS制造商及配套商,就是推动我省区域发展的一个大动作、大战略、大机遇。
分享经济,我们准备好了吗?
省商务厅 魏思飏
趁春节放假之机,我对家乡南昌的城区交通出行情况进行调研,欣喜地发现分享经济正点滴改变着市民的出行,让生活更加便捷了。主要体现在:
出行方式多样了。 滴滴快车拼车功能上线,通过拼座、愿等折扣及优化路径匹配等功能及技术,既降低了市民乘车的成本,也极大地提高了车辆的利用率。数据显示,滴滴快车拼车可帮助司机平均提升24%的车辆利用率。
出行成本低廉了。 老城区的“永安行”共享单车和红谷滩新区、经开区的顺道公共自行车均向公众开放。今年1月,ofo公共自行车也登陆南昌。“永安行”单车首批已投放2万辆共享单车,ofo已投放1万辆,顺道第一期已投放2300多辆。租车只要1元起,让市民随时随地可用车,为出行提供了诸多便利。
近年来,以滴滴出行、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分享经济迅速崛起,通过将社会分散、闲置资源平台化集聚,智能化供需匹配,达到资源高效利用。分享经济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方各面,日常出行有网约车、共享单车,短租有Airbnb、途家网,家装可以上土巴兔,生病可以在网上提前挂号甚至在线问诊,等等。面对分享经济的浪潮,如何抢抓机遇,发展具有南昌特色的分享经济,我认为要在以下方面做好准备:
第一,发挥赣江新区、赣商大会等平台优势,推动分享经济先行先试。 充分利用赣江新区带来的政策红利,在引进分享经济龙头企业政策上先行先试,在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上先行先试,在推进金融业创新服务、拓宽分享经济企业融资渠道上先行先试。以2017年首届世界赣商大会为契机,加强对分享经济领域的招才引资,力推滴滴、土巴兔等赣籍分享经济龙头企业回乡发展。
第二,发挥梅岭、军山湖等区域生态农业优势,探索发展分享式旅游和体验式农业。 选择梅岭风景区、军山湖以及新建区、湾里区、南昌县等交通便利、风景秀丽的市郊区域,打造体验式的生态农业基地。整合现有的各类农家乐、生态农庄等资源,搭建互联网分享平台。与江西其它设区市联动,打响江西农家乐体验品牌。
第三,发挥南昌全国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优势,加快发展交通、物流业分享经济。 推进基于“互联网+”的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鼓励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设备技术应用,支持智慧物流配送发展。重点推进传化集团“一枢纽五中心”智能公路港项目建设,提升我省智慧物流建设层次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