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美有情 大美无华

19.02.2016  12:54

  □高中梅

  一代“文坛教父”童庆炳先生于去年6月离世,引发无数人缅怀。童先生是当代文艺学理论泰斗级人物之一,编写的《文学理论教程》曾被多所高校作为教材使用。他教出了一批赫赫有名的学生,有莫言、余华、刘震云、毕淑敏、迟子建等一批大作家。童先生去世后,他的学生将老师的散文整理编成《旧梦与远山》,成为大众了解文学人师的一个窗口。

  《旧梦与远山》是跨越多年的回忆录,记录童庆炳先生对童年、故土和亲情历历往事的缅怀,以及青年时代外出求学游历、教书育人的诸多回忆。文字朴拙洗尽铅华,温暖动人,十分珍贵。家贫的童年、亲情的眷恋、求学的艰难、愈久的乡愁、亲人的温暖、同学的聚会、教书的苦乐等,这些童先生所经历的人生细碎,是一代人岁月里的记忆。全书具有教科书式的美感,用词考究,结构丰满,真挚细腻,每一个段落都可以拿来细细研读,揣摩遣词造句,可以作为写作的范本,通过模仿领悟文学之美的精妙。

  童先生用饱蘸情感的文笔,纪录了他自己的岁月,这也是他们那一代人的生活写照。先生写早年匮乏的物质生活,实在算不得什么美好的回忆,不过文中始终感受不到任何消极的情绪;写到想去上学,渴望而不可得的苦,那种无奈被描绘的淋漓尽致,却没有传递出绝望的情绪;写到饥饿的味道时,描写人拉狗等场面,简直感觉就蹲在现场围观一样,在生命都得不到保障的年代,没有尴尬二字;写到建耐火砖厂,几乎不可能的任务被完成,当时少年们欢呼雀跃,经年之后再看,只为青春和热情感动。读后,令人唏嘘不已。

  童先生是一位真正的作家,尤其对散文创作情有独钟且成就斐然。书中所选文字,童先生的真性情、真感悟得到完全的袒露。他对世相人情的洞察领悟,对日常生活的深刻体验,对一切生命的同情悲悯,他的真知灼见、喜怒哀乐、悲欢忧惧,无不淋漓尽致地显现在朴实无华的字里行间。读童先生的书,感觉就如同读他的人生阅历;读他的人格境界;读他的生命智慧,或者干脆说,先生就是一部情真意切、返璞归真的“大散文”。读后,眼前浮现的并不是一个正襟危坐的严肃学者,而是一个亲切的老先生,在讲述着往昔苦中带甜的丰富经历。

  毕淑敏评价童先生:“他以深刻的学养为经纬,在严谨的学术框架中,将各处生动的例子随手拈来,如同精致的小品,点缀在精工细作的博古架上,浑然一体,处处生辉。”童先生用母亲的照片给我们讲美和环境事物的共生关系;用月季花给我们讲美论的主体性,讲樟树、杜鹃、摊藤草的自然之美,讲读书做人为师之道。那些浓郁的感情,藉由童先生亲身经历的一个又一个小故事中释放出来,更显情真意切,而没有强加感和说教感。这正是童先生运用语言的强大功底的表露,生动,鲜活,老道,平淡中有新意,随意中有深情。

  余华说:“童老师说话从来都是平静的。”而这在童先生的文字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童先生笔调平实,连边边角角都给人深刻印象。“人生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你尽管觉得那人生航船走了许多弯路,但已经不能回转,不能重新再来一次。”“苦一样的甜,甜一样的苦,都是人的一生注定要领受的生活况味。”“人生的全部就是你尝遍了生活的甜、酸、苦、辣,经历了风、霜、雨、雪,体验了阴、晴、圆、缺。”这是他心性里流露出来的文字,这里面有他的性格所在。

  在教育界和文艺界,童先生确是当之无愧的教父。然而老先生曾不安的表示,一定要注明教父仅理解为父辈的指导教师。他的职务也好、影响也罢,随便列一项出来足以让人敬佩叹服。可他确是如此一位谦逊朴素的老人,不居功不自傲,淡泊名利。童先生的文如其人,无时无刻不在展现美,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美,凝结着最真挚的情感,不刻板、不做作、不孤高、不媚俗。童先生的身上展现的是中华民族传统之美,光华璀璨,意蕴悠长。莫言曾说:“童老师在课堂下是蔼然长者,端重慈祥;在课堂上却是青春生动,神采飞扬。他讲课时的样子经常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读完全书,方才明白书名“旧梦与远山”的意思,里面有着对过往的想念,也有对环绕自己生命之初的美的一丝执念。而这就是值得世人尊敬的地方!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