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知识产权导航 促加工贸易做强

26.01.2016  22:03

  《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专利保护和运用——

  靠知识产权导航 促加工贸易做强

  “我们企业是做电动车加工贸易的企业,因为拥有了专利和商标,产品已成功打入一些国际知名大型商超。”在浙江易力车业有限公司(下称浙江易力)总经理康平看来,知识产权给企业的加工贸易带来的是“真金白银”。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走上了一条发展壮大之路。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加强专利信息利用。加快推动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近日出台的《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强调了要在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基础上将加工贸易做大做强,为我国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专利赢得市场

  “拥有知识产权的目的就是保护自己的产品,伴随着拥有专利数量的增加,企业也逐渐从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变化,效益也逐年向好。”康平介绍,浙江易力通过多年来在市场竞争中的历练,逐渐懂得了知识产权的重要价值,如今每年都会投入数百万元用于专利研发和保护工作,在加工贸易中掌握了越来越多的主动权。他们根据欧美客户需求研发的自平衡载人电动独轮车,销售十分好。如今,企业将加工贸易做得得心应手,产品远销欧洲、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及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即使在国际贸易环境不景气、部分企业出口贸易下滑的背景下,浙江易力凭借专利产品和品牌影响力,仍然保持了稳步增长,2015年在国际市场的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美元。

  事实上,很多地方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也在积极推动加工贸易企业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打造地方产业优势。在浙江永康,伴随着近年来加工贸易企业知识产权数量、质量的增长,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全地形车生产基地”,地方政府提出的“拥有一批专利,打造一批品牌,带动一个产业,激活一地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理念正成为企业共同追求的新目标。

  “目前国内仍有一些企业在从事加工贸易,在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这些企业和产业尽快实现转型升级是当务之急,《意见》的出台,将会进一步推动企业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基础上加快转型的步伐。”中国科学院大学法律与知识产权系主任李顺德教授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创新迎来发展

  数据显示,加工贸易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近20年来,国外对华投资51%集中在制造业。即使近年来国外对华投资制造业占比下降,仍保持了约400亿美元的年投资规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64种出口排名全球第一的机电产品中,有20种加工贸易产品出口占比超过50%。目前,我国外贸进口总额的1/4、出口总额的1/3仍由加工贸易贡献。但2015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降幅为10.6%。

  “数据表明,再像以往那样依靠廉价的土地、资源、劳动力发展加工贸易的时代难以持续,在国际产业升级的大趋势下,唯有通过创新与知识产权来打造新的动力,才能实现加工贸易的提质增效。”李顺德分析认为。

  有鉴于此,《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要加大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力度,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对贴牌加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规范、监督和指导;支持一批有实力的加工贸易企业培育自有品牌,由加工企业向品牌企业转变;营造创新发展环境,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加工贸易不但是经济大国的重要支撑、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方式,而且是带动产业发展水平提升的重要力量。”中国企业研究院研究员李锦向本报记者表示,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创新驱动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国际产业分工深度调整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立足我国国情,推动加工贸易创新发展。

  “只有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才能使加工贸易做大做强,从而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逐步变‘大进大出’为‘优进优出’,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为构建开放型经济做出更大贡献。”李顺德强调。(知识产权报 记者 赵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