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忆在林场:年三十没饺子 发面包改善生活

26.06.2014  14:42

核心提示: 年三十不吃饺子,每人发一个面包,算是改善生活。”周青馗回忆,那里常年有雪,雪水就着馒头、咸菜,是最常见的食物。

 

(图为:知青展示当年宣传画,图片来源:德州新闻网)

本文摘自:德州新闻网,作者:佚名,原题:《知青岁月,我们这样走过

  那是一段带有特殊颜色的青春,是一代人的珍贵记忆。

  几十年后,那群当年朝气蓬勃的“孩子们”,大都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回望那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岁月,那些被称为“知青”的人们,也把那个纯真的年代盖上了“永久珍藏”的印章。

  人们一般口语中常说的“知青”一词的含义是:文革后毕业的、属于城市户口的初、高中毕业生,下放到农村或农垦、兵团等地方去的务农人员的统称;其时间跨度大致为1967年-1979年之间。那些年,我国大批的知识青年响应党“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据有关人士统计,我国在这12年间下乡的人总数将近3000万人次。

  周青馗(男,1974届知青):

  农场劳动,从心底里感到快乐

  周青馗,1956年出生于德州,10岁的时候跟随家人到东北,整个学生时期都是在东北度过。1974年,周青馗从吉林省吉林市松林一中毕业,与同班的30余名同学一起分赴当地的各个林场,施展“作为”。周青馗被分配到吉林省松江河林业局,那是一个和北朝鲜搭界的地方。与他一同分到那的还有七八个同班同学,他们一同住在曙光林场知青点,他们的到来,使这个集体户增至88人。

  知青们集体住在一起,住的是东北典型的大炕,一间屋子里有面对面的两个大炕,一个炕上睡14个人,整个屋子住28个人。来到此处的知青,任务就是上山干活。春夏季节种地,种上大豆、玉米、倭瓜、土豆、大白菜等;进入10月份,到了封山的时候,而这时知青们则充实到当地农场采伐队,和老师傅们一起用拖拉机从山上往山下拉木头。

  周青馗和当地的吴师傅开着一辆被编排为25号的拖拉机。那种拖拉机专门为林场运输木头,简单易学,初学者当天就能学会。但为了节省时间,吴师傅一般都是自己拉下去,把周青馗留在山上。一个山坡分几个片区,虽有好几台拖拉机同时工作,但每个片区距离都很远,所以见一个人很难。周青馗说,山上到山下大约1公里的路程,漫无边际的深林里,一个人处在半山坡,寂寞的时候只能自己唱歌壮胆,歌声也已不是唱出来的,而是大声喊出来的。

  冬天雪多路滑,是采伐的黄金季节,即使是年三十,也如往日一样干活。“年三十不吃饺子,每人发一个面包,算是改善生活。”周青馗回忆,那里常年有雪,雪水就着馒头、咸菜,是最常见的食物。在山上劳作一天后,晚上坐着小火车回宿舍。小火车的轨道很窄,约80厘米左右,由于人多、座少,常常会出现疯抢座位的场面。累了一天,2个小时的车程,很多人都在车上睡着了,全车厢都是呼噜声。而一到采伐季节,当地的师傅披星戴月地工作,家中的孩子甚至一个月见不到爸爸。

  电视剧《闯关东》热映期间,里面防霜的场景令周青馗倍感亲切。周青馗说,东北是一个高寒地区,每年光照不足,霜雪来得较其他城市要早。8月份,就到了防霜季节。防霜是防止霜雪对庄稼造成伤害,防霜时,需将找来的劈柴、杂草点燃,点成若干堆篝火,利用浓烟赶霜,以保证庄稼的生长期。森林里核桃掉得到处都是,经篝火一烧,听到核桃“叭叭”的迸裂声,他们赶紧抢着找出来往自己嘴里放。晚上回去时,一个个都成了大花脸,嘴上黑乎乎的,互相取笑。“一堆人围在篝火旁,结成对子,唱歌、讲故事,谁讲不出来就惩罚谁去捡柴火。一回忆起那种场面,就从心底里感到快乐!”周青馗说。

  1977年1月6日,周青馗离开东北,回到德州,将知青手续转到德州大刘庄知青点。但是,长白山上那些劳累、艰苦并快乐、温馨的劳动场面时常在周青馗脑海中闪现。

  朱德发(男,1974届知青):

  艰苦岁月,才学会了如何“过日子

  朱德发和周青馗是刚刚认识的朋友,同为“知青”的他们一见如故,围坐在一起,看着当年的宣传画,回忆起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感觉时间过得很快。

  朱德发,1957年出生,跟随父亲的部队,在山西省大同市上学,1974年高中毕业后,到大同市阳高县古城公社金鸡洼村“下乡”。和朱德发一起到金鸡洼村的还有3名男同学、3名女同学,他们的住所就是当地的窑洞,沿洞口进入,过道左边住男生,过道右边住女生。

  对于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部队子女,适应当地农民的饭食是一大难关。这7名“知青”,由女生提前收工回去做饭,集体吃。朱德发说,他们是吃大米、白面长大的,而且大家在家里都没做过饭。刚到村里的时候,他们又吃烙饼、又炸油条,油吃得很快,一个星期就把2个人一年的油吃没了。“我们就去跟大队要,他们说知青每人每年10多斤面粉,3斤油。我们一个星期就吃了农民一年的油。

  后来他们学会了“过日子”,一个月吃一次油,过年吃一次包饺子,也学会了把小土豆煮到粥里充饥。当地一种叫“拿糕”的食物给朱德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经常是吃盐水咸菜蘸拿糕,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吃不惯,也吃不饱,但夏天收工回去时要等到8点钟左右了,由于吃饭间隔较长时间,不吃就得饿着,时间长了就慢慢适应了。朱德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拿糕是怎么做出来的,“拿糕是用玉米面做的,锅里放上水,等水开后,把玉米面往上一撒,成糕状,就可以吃了。”通过几年的“下乡”,他深知农民生活的不易,他经常把这段知青经历讲给自己的孩子,教育她要节约,要懂得“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到农村去不仅是参加劳动,而且要把知识带到农村去。朱德发在学校时是文体委员,擅长文艺体育,“下乡”一段时间后,他开始到村里小学教唱歌,那所学校第一次响起了歌声;他做好简易的篮球架,带领学生们打篮球,这些孩子们第一次接触了篮球运动。

  1976年,朱德发招工到山西神头电厂工作,离开了金鸡洼村。1982年,他随父母转业到水电十三局,来到德州。这些年,他一直难舍知青情结,学生们也一直和他保持着联系。

  山西省阳高县至今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如今,朱德发当年所教学生的子女都已经长到了十七八岁。2009年,朱德发在皇明集团从事物业管理工作,他把阳高县的八九名孩子介绍到德州皇明集团工作。从没有走出过农村的孩子们,在老知青的介绍下,来到了城市,开始了对梦想的追求。

  唐宝君(女,1975届知青):

  有苦有累,留恋那热闹的集体生活

  1975年8月31日,听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歌声,伴随着热闹的锣鼓声,带着知青特有的柳条箱,唐宝君和同伴来到我市陵县边临镇开始了“下乡”生活。那时,那里已经有30多位知青,带有知青宿舍、食堂、会议室、办公室等像样的三排新房也已经初具规模。

  麦收是最热闹、也是最累的时候。这时男女老少齐上阵,清晨三点多就开始领工具、磨镰刀,每人领到的割麦子任务必须在早饭前完成,吃完早饭又开始分配新任务。“前边的活还没干完,又分新任务了,许多女知青急得坐地上哇哇大哭。”唐宝君回忆,女知青们爱干净,干完活后刚回宿舍洗洗涮涮,没等洗完,生产队长就又吹哨大喊“下地啦!下地啦!”又都赶紧跑出去领任务,去的晚了可能就分到不好或自己不愿意干的活。一天下来,虽然很累,晚上知青们仍然在一起笑声、歌声不断。

  除却麦收,许多大家一起劳动的场景也时常浮现在唐宝君的眼前:冬季里农活少,当地的师傅们就带领知青们改造盐碱荒草地,把阴土翻上来晒。挖土时,男知青的任务为:1米宽、1米深,一上午挖10米;女知青的任务则是1米宽、1米深,一上午挖5米,虽是寒冬腊月,大家干得热火朝天,穿着衬衣依然大汗淋漓;豆腐房里的知青跟师傅学做豆腐,清早还要送到市区的饭店和食堂卖;菜园里的师傅带领大家给韭菜覆膜;养猪区,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跳到猪圈里一铁锨一铁锨地挖粪,女青年装车、推粪,直到把粪送到麦子地里,给麦子盖上一层“被子”……夕阳西下,知青们高歌“越苦越累心越甜”,心情格外舒畅。

  1977年,大批知青返城,临走时,大家种下了“扎根树”。“我不知道现在那个地方什么样了,我非常想念那个地方,想念一群年轻人在一起热闹的劳动场景。”回忆起那个纯真的年代,唐宝君很是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