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农民的三幅“春耕图”

09.03.2015  14:23

阳春三月天,春耕正当时。近日,笔者走马江西石城县农村,只见农民纷纷脱下冬装,走进农田山林,养“金鱼”、播“金果”、种“金花”,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春耕图映入眼帘。

池中养“金鱼

池塘波光潋滟,鱼儿跃出水面,涟漪层层渐开。这是笔者近日在石城县龙岗乡绿水村村民上官华生的池塘里看到的场景。此时的上官华生,正在池塘口放养新买进的草鱼苗,妻子则在塘边割青草准备喂鱼。

上官华生以前在外务工,不仅工资低,还饱受亲人离别之苦。去年,石城县纪委驻村“三送”工作队和村委会共同制定了绿水村产业扶贫规划及扶持政策,鼓励村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

听到消息的上官华生很纠结。“刚开始,我也很犹豫,一方面想回家自己创业养鱼,另一方面没资金没技术,心里没谱。”上官华生说着,捞起盆里的鱼苗往池塘里放,“后来,驻村‘三送’工作队送来了一笔产业扶贫资金,并帮我争取到5万元农村信用小额贷款,还联系农技员上门来教我养鱼。有了这些人帮忙,我这才敢放手大干一场。”看着盆中的鱼苗,上官华生的眼里满是希望。

今年,我把鱼塘面积扩大到50亩,不仅养了草鱼,还有鲤鱼、鲫鱼、莲鱼等。别小看这些鱼很普通,到了节假日,市民抢着订购呢。”上官华生信心满满地说,“一年下来少说也有七八万元收入。

上官华生是石城水产养殖增收的一个典型。水资源和山塘资源丰富的石城县,鼓励农民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并通过开展“送技术、送资金、送信息”服务下乡,解决养殖技术和资金难题。目前,该县水产养殖面积6.3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1.1万吨,其中鳗鱼、乌鱼、黄鳝等特种水产品产量约4730吨。

棚里育“金果

琴江河畔石马寨下,阿宝草莓园里人气旺。

在琴江镇江背村石马寨脚下,14个温室大棚依次排开,一颗颗硕大的草莓在绿叶下泛出点点红光,一批游客提着篮子穿梭其间,挑选自己中意的草莓。

阿宝草莓园的园主是江背村村民熊罗宝。因为游客多,销售火爆,他们一家人忙得不可开交。这边,熊罗宝在新盖的大棚内抢抓时机培育新苗;那边,他的妻子在电子秤前忙着称量游客采摘的草莓。

每天都有游客来采摘草莓。由于客人多,时常不够摘。”谈到草莓园的发展时,熊罗宝露出了开心的笑容,“现场采摘的草莓销售价格比市场价贵一倍多,经济效益非常好,仅今年来就卖到了8万多元。

熊罗宝以前在浙江温州打工,看见当地有很多草莓种植园,加上家乡石城旅游发展迅猛,游客数量增多,便萌生了回家创办草莓园的念头。“回家开发草莓园可比打工累多了,翻地、盖棚、搭木桥、平整路面……可是干得特别有劲。”说起草莓种植,熊罗宝感慨万千。其中最关键的是种植技术,为此他特意前往浙江拜师学艺,还诚邀师傅到石城手把手传授技术。今年,他又盖起了两个大棚,再扩大种植规模。

观念一变天地宽。石城县依托迅速崛起的旅游产业,推动土地流转、加大资金扶持等,大力发展生态农庄、农家乐、采摘园等现代休闲农业。全县100多个休闲农业点带动2000多农民增收致富,爱莲山庄、水岸人家、青山湖农庄等农业休闲点镶嵌在青山绿水间。

山上种“金花

绵绵山林下,层层金银花。

近日,笔者在石城县珠坑乡良溪村程东海的山上,看到连片的金银花甚是壮观,枝头淡淡的小伢儿展露娇嫩的绿意,一阵微风拂过,似乎闻到了金银花的芳香。

这片金银花1000亩,预计今年收益可达100万元。”良溪村村民程东海指着面前连片的金银花兴奋地说。春暖花开之际,程东海带着8个技术工在山上劳作,除草、剪枝、施肥,忙得不亦乐乎。

说起这片金银花,程东海打开了话匣子。他以前在福建宁化种金银花,掌握了种植技术后,2013年回到家乡开发金银花产业。他说,自己跟别人合伙流转了近千亩荒山30年,每亩每年的租金180元,还聘请了10多名本地村民帮忙打理山地。

程东海透露,金银花作为中草药,用途广泛,可泡茶,可制药,目前山上的这批金银花主要供应广东一家企业。因为是2013年开始种植的,所以还没有到花期,今年开始开花,进入丰收年,预计收益将达百万元。

石城立足丰富的山林资源,出台了一系列资金、技术等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林业大户集中流转山林,对荒山、残次林等进行科学改造,种上经济效益好、有水土保持功能的经济果林,既帮助林农增收致富,又绿化美化生态环境。目前,全县种植脐橙3万亩,香料林2万亩,油茶面积达到11万亩,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20余万亩。(熊鑫 邱有平)

供稿: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