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县实施小微民生项目纪实:一枝一叶总关情
满载蔬菜的卡车在新修的机耕道上奔驰,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在刚安装的太阳能路灯下捉迷藏,吃过晚饭的农民在村中广场上舞起了灯彩……深冬,记者漫步石城县城乡,股股“暖流”迎面而来,感觉到小微民生项目的遍地开花,给农村带来喜人的变化。
去年以来,石城县扎实抓好重大民生工程的同时,拿出5000万元资金,抓好群众最关心、与群众关系最密切、急需建设的小微民生项目,让广大群众乐享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赢得了群众的赞誉。
小事不小
日前,记者来到琴江镇长乐村时,正好遇上驻村“三送”干部组织村民召开座谈会,在场的群众纷纷各抒己见,“三送”干部则在一旁认真做记录。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后,县里要求我们再次深入群众家中,与群众面对面,认真细致地收集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需要解决、最容易解决的民生问题,特别要重视民生小事。”“三送”干部温集明解释说,过去,往往只重视与百姓生产生活相关的重大民生问题,而忽略了较小的问题。其实,这些小问题,往往是涉及民生的大事。他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2013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当时,村里还没安装好路灯,村民温永清晚上有事出门,虽然随身携带了手电,可还是差点踩到一条毒蛇的身上。这件事情让驻村“三送”干部意识到,民生诉求不应该分大小,只要群众有所求,就应该尽力帮助解决。
为此,驻村“三送”工作组采取入户听诉求、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小微民生问题,并根据摸排结果,建立民情台账。
小事办好
群众眼中的“小事”摸查清楚了,该如何帮助办好办实是摆在石城县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道重要考题。
“‘三送’民生项目资金是我们县里的一个自选动作,2013年,全县共拨付‘三送’民生专项资金5000万元,解决农村小水利设施修复加固、垃圾池建设、路基修复、路灯安装等小微民生工程。”县“三送”办工作人员叶满华告诉记者,除了“三送”民生项目资金,县里还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向民生小微项目倾斜,坚持重点型与普惠型相结合的原则,科学遴选民生项目。去年,石城县共有小微民生项目两批次322个,全部完工。
有了项目资金的保障,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成了重点。“我们实行项目责任制和工期倒排制,并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实地验收发放,对项目进度进行乡(镇)、村两级公示,随时接受群众的监督。同时,组建了专门的民生项目督查组,建立常态化督查机制,查找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整改落实。”叶满华说,有了这样的项目推进机制,群众的满意度普遍很高。
小事是“宝”
小微民生项目的遍地开花,激发了石城县群众的参与热情,他们积极参与项目建设。珠坑乡高玑村维修加固村里的潮里水渠水陂时,除去“三送”干部帮助争取的6万元项目资金,还差几万元,面对资金缺口,村民们自发筹集资金4.8万元,并义务参与建设。
群众自觉自愿筹集资金建设民生项目,高玑村并不是个例。丰山乡上湘大桥桥墩维修时,吸引社会捐助2万元;高田镇朱家村新建吉炉段水渠,群众自发投工投劳……根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石城县共吸引村集体筹资550万元、社会捐助500多万元、部门帮扶资金800万元投入民生项目建设。
社会力量被激活了,政府的职能不能被弱化。石城县明确责任,不断加强民生工程建后管护力度,将县直有关各部门和各乡(镇)管护责任纳入年终目标管理考评。目前,石城县农业、交通、水保、林业等部门单位都对各自对口的民生工程采取了相应的管护措施。
小微民生项目就像是一剂催化剂,不仅激活了社会力量这一池春水,同时也激发了干部的责任感,让干群关系变得越来越融洽。(记者 鄢朝晖)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