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县推进精致县城建设纪实

09.10.2015  12:19

  宋塔古墙,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绿映江心……近年来,石城县依托琴江河穿城而过的天然优势,按照“求特不求洋、求精不求大”的思路,全力推进精致县城建设,先后获得“中国最美乡愁旅游城市30强”“全国首届生态宜居城市”等称号。

  这个小小山城,是如何做到“精致”的呢?

   越做越灵动的空间

  “以前只要一发洪水,东城区沿河一片全部会淹没,但今年发生了百年一遇的‘5·19’洪灾,县城却安然无恙。”近日,记者见到正在石城县琴江公园散步的居民黄华英,面对这里的变化,她发出由衷的感慨。琴江公园曾经是一片荒芜的沙地,如今已成为一道兼具安全防洪和休闲娱乐功能的美丽风景线。

  变化不止这一点。

  为推进精致县城建设,石城县请来知名高校的专家,立足石城资源特色、民俗风情等,科学编制了城市规划。近年来,该县实施完成了振兴大道、赣江源大道、莲乡大道、兴隆大桥、温坊大桥、城北大桥改造等城市主要道路和桥梁建设项目,以及东城大道南北延伸段、福兴路和仙姑路等城市支路贯通工程,“一江两岸、五纵五横一外环”城市框架已然形成。

  山城建设,不在大,而在精。为突出满足生态涵养、产业集聚、商贸物流、文化休闲、居家生活等需要,该县先后实施新人民医院、市民公园、琴江公园、湿地公园、体育中心等民生项目96个,累计完成投资68.8亿元,形成以游客集散中心项目群为产业支撑的城南新区,以电商产业园为产业支撑的城北新区,以石城中学新校区、城市公交汽车站为中心的城西新区。同时,以琴江河为纽带,实施完成防洪堤二期以及温坊拦河坝、温坊人工湖等“一江两岸”水上景观系列工程,使琴江水自然融入城市空间,让城市因水而更加灵动。

   越品越浓郁的乡愁

  近日,从县外赶来的100余位商人齐聚石城雍和文园,开展古玩收藏交流拍卖活动。梅州古玩商黄金生说,千年宝福院塔巍巍耸立,与古色古香的雍和文园遥相呼应,浓浓的客家乡愁扑面而来、萦绕心间。

  石城建县于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是一座千年古城,有千年宝塔、千年古城墙及见证沧桑变迁的“闽粤通衢”古驿道等多处历史遗迹。

  为了在城市建设中留住乡愁,该县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福院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桂花屋等10余处历史遗迹进行抢救性维修,并将历史文化遗址和文化项目巧妙融入城市空间,使古老文化与新兴城市相得益彰。该县将重新修缮的古城墙打造成沿江文化休闲长廊,与百年古屋桂花屋相呼应,形成集文化传承、休闲娱乐和购物于一体的客家风情商业街;引进外资10亿元,启动建设以宝福院塔为起点的旅游文化街;嵌入客家风格建筑,建成“体验、寻踪”式客家文园;以“闽粤通衢”古驿道为核心,启动打造3A级客家文化街区。

  在充分挖掘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基础上,石城县还以市场运作、项目覆盖的方式,撬动10多亿元资金,先后建成青年广场、客家公园等文化主题公园。投资1.5亿元,先后建成展览、销售、交流石城特色文化产品的展藏馆,集图书馆、电影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于一体的石城文化艺术中心,让城市文化底蕴愈加浓厚。

   越来越宜业的街市

  石城白莲城位于老城区,由于当初规划设计不合理,加之商户乱占道、乱搭建,导致交易市场“脏乱堵”现象严重,市民颇有怨言。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该县在白莲城附近规划建设新农贸交易市场,并对沿路违法搭建物全部拆除,重新规划设置统一的防晒棚。如今,白莲城一改以往“脏乱堵”现象,呈现出整洁、通畅、有序的新面貌,深得市民好评。

  科学规划建设,强化管理服务,让城市变得更加精致温馨,市民生活更加方便舒心。

  该县先后投入2200万元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场,将城区40万平方米背街小巷、工业园、小河道、城郊纳入保洁范围,实行16小时巡回保洁;推行城市数字化监察,实行网格化包干责任制、早夜间常态化执勤制;加强市容市貌整治,去年以来,先后整治乱搭建390余起,取缔占道经营等乱摆摊点350余个,为进城瓜农规划了集中售瓜点;每年投入60多万元及时修复受损基础设施,避免城区道路残缺、窨井盖缺损、防护栏破损造成安全隐患。同时,该县逐步将牛皮癣治理、园林绿化养护、路灯维修养护、公共户外广告设置等实行市场化运作,实现专业化管理。

  随着城市布局的调整及城市服务功能的提升,客家风情商业街、琴江一号商业街等人气渐旺。旅游文化街开工建设后,正成为知名品牌商的聚集地。(特约记者邱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