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龙:破败的四合院隐射亟待拯救的文明

13.05.2014  10:45

  从乾隆时期的4万个到如今仅存的3000多个,北京的四合院正走向消亡的边缘。为保护四合院,北京首次摸底工作完成,近千个有价值的院落将收录进《北京四合院志》。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的四合院因人口众多,缺乏修缮而破败不堪,还有一些修缮却改作他用的四合院又因为迁走原住居民而缺少市井气息。(5月12日 北京青年报)

  北京,繁华之地,首善之区,来到这里的人都能体验到这座城市的不一样的古典气息,能够给人这些气息的绝非现代化的摩天大楼,而是像四合院这样的特色建筑,它承载的是一个帝都的文明,是帝都接地气之处。可是如今这样的建筑已经在走向消亡的边缘,亟待拯救,其实我们需要拯救它们不仅仅是那些院落的年代久远,经济价值有多高,更在于它背后所承载的文明。

  令人心痛,北京近千座四合院半数沦为大杂院,直到现在专家们还在为商业化与市井气息而争论,学界依旧在为保护还是利用存在分歧。为什么文明、文化的延续需要这么多的附加条件?再看看欧洲吧,在罗马,在巴黎,在德国,为什么他们的繁华与古典可以相处的如此的融洽?反观我们,为何拥有几千万人口的大都市还会难掩四合院的破败?中国富人少吗,中国懂文化的学者少吗?

  先把争议放在一边,我们还是来看看别人的是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威尼斯宪章》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对文化遗产环境的保护,“历史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这种对文化遗产和相关的历史、文化环境的整体性保护思想,经过其后的《佛罗伦萨宪章》、《华盛顿宪章》、《乡土建筑保护宪章》等的进一步发展,衍生出了对历史地段和历史文化城市的保护。这些原则反映在欧洲许多历史城市的整体保护当中,例如意大利的罗马、威尼斯、锡耶纳等。

  文化建筑与文明遗产的保护不能光有意识,还要有行动,有统一的行动。让保护法制化是必经之路,当我们的学者还在为如何保护而争论不休之时,欧美人早已走在我们的前面。当我们享受现代文明之时也不能忘记那些躺在角落里的文明,我们对于过去的文明的态度也决定了我们自己未来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