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金打账上”PK千里送鹅毛

11.08.2015  19:03

  网友“梦冗秋”在某论坛上发帖称,他在外地的大学同学结婚,给他发电子请柬,还“体贴”地附上了银行卡号,颇有点“人不到礼到就行”的意味,让这位网友感觉很别扭。(8月10日中新网)

  我们是注重礼尚往来的,“千里送鹅毛”传递的就是浓浓的情意。似乎我们也能够“与时俱进”,比如收到的请柬是电子的,还注明:如果您没办法亲临现场,可以将礼金打到这个银行卡账号上。“礼金打账上”PK千里送鹅毛,究竟孰对孰错?

  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千里送鹅毛似乎是不值当的。千里之途,靡费多多,鹅毛之礼,颇显单薄。“礼金打账上”,“省去了他找人帮忙捎礼金的麻烦”,也省去了旅途的花费,省去了对工作的干扰,似乎更合适。为何要送礼金?曾有人形象打过比方,其实就是一种民间无息借贷,集中大家的资金,渡过当下的难关,然后再一一偿还。这话,虽有些尖刻,但似乎又直达本质。在众筹概念红火的当下,不知这能不能算一种众筹呢?第三层意义,颇有点买东西的味道。质量好的东西,价格自然就要高一些。在礼金问题上,似乎也是如此,关系亲近的,礼金就要厚一些;关系远一些的,礼金就要薄一些。看人下菜,用在送礼上,似乎是很合适的。用礼金来衡量关系的远近,似乎很俗气,但人人却又难以免俗。

  但显然的是,礼金还有社会意义。千里送鹅毛,礼金或许单薄,但千里之途传递的情谊,显然远胜于礼金。收到电子请柬的孟先生也表示:要是关系一般,而且距离较远的话,他通常都是找人帮忙带礼金过去。很显然,关系要是“”的话,只捎礼金过去,显然是不行的。从这个角度看,礼到了,人到不到,同样是情谊的体现。所以,人到礼到,常被视作关系非一般的体现。现在,人们把礼金叫作“随份子”,但在许多地方,过去是叫作“人情钱”的。“人情钱”三个字,不仅有钱,还有“人情”;由“人情钱”发展成“随份子”,变化的不仅是名称,还有内涵,“随份子”更关注的是面子,与“人情钱”显然就有差别了。从这个角度看,“礼金打账上”固然服务优质且“体贴”,但显然少了“人情味儿”。

  如果从更广范的范围来看,礼金还具有人际交往、沟通关系、亲友聚会等功能。但显然的是,随着社会发展,礼金的水涨船高,注重“”而淡“人情”,礼金逐渐成了一种负担,不仅是人情上的,更是金钱上的。更有人戏称其是“带着喜庆的炸弹”、“不得不缴的罚款通知单”,礼金之害,之负担,已成社会之恶瘤。近日,四川省通江县公布了一则《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公职人员和群众操办酒席的通知》,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其实规定看似整治办酒席,实是着眼礼金之恶风。

  长期形成的社会风气,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力引导,是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通江县政府作恶人,看似对民众权利的侵犯,实是在帮当地民众,当地民众的欢迎就是明证。需要商榷的,只不过是手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