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昆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凝聚社会共识

06.05.2014  11:22

  国家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已上报国务院,近期将发布。根据规划,以政务、商务、社会、司法等四大领域为主体的信用体系建设方案实现了社会信用的全面覆盖;2017年,将建成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的统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经济参考报》5月5日)

  这几年来,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毒奶粉等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挑战公众认知底线、老人倒地“不敢扶”逼退道德底线,凸显了社会诚信缺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道德滑坡曾一度被用来形容中国社会在人情世故上的变化,不论这种判断是否确切,但这种感官的确存在。

  当前,重构社会信任体系不仅重要而且紧迫。因权利不受监督而导致的腐败和司法不公,企业道德败坏,社会整体诚信缺失,贫富差距扩大等现象越来越引发公众的焦虑和不安,并对官民互信、社会稳定与进步,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潜在而巨大的冲击。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发生在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曾一度引发人们关于社会信仰缺失,道德下滑,冷漠炎凉的大讨论和集中反思。

  笔者以为,加快国家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新的社会共识,亟待重新构建三个诚信体系:权利诚信,市场诚信和社会诚信。

  首先,必须保证权利在阳光下运行,必须保证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就需要建立具有实质意义的公开制度和监督体系。公开才能促进公正,黑暗滋生腐败。依托于透明的公权力运行制度,推进政务公开,实现司法公正,层序公正,规则公正。依托于广泛的权利监督和制衡体系,实现权利约束,责任追究。对存在的问题,政府要先从自身找原因、想办法。民之所望是施政所向。

  其次,必须保证市场主体行为遵守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严厉打击各种商业违法行为,特别是对涉及教育医疗,饮食卫生,公共环境,质量安全等关乎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威胁公民生存的重要领域实行零容忍制度,加大惩罚措施。政府在管好自己的手不至于过多干预市场行为的同时,还要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监管,制定规则和标准并对其遵守和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监督。

  第三,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社会信仰共识。中国梦就是一个新的社会共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同时,基于中华文化的爱国爱家爱人的人文精神,基于改革、进取和创新的个人价值观精神,基于法治,公平,民主,自由的时代精神等等,都可以成为价值信仰体系和社会共识的一部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

  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言,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一个有共识,有信用,讲诚信的社会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