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小康建设稳步推进
一一浮梁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研究报告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浮梁县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取得较大进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取得新进展。为全面把握我县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寻找小康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积极稳妥推进全面小康建设,浮梁县统计局对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标准及要求,对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13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实现程度为75.86%。
一、浮梁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总体评价
(一)小康社会建设总体进程稳步提升
根据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算,2013年浮梁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为75.86%,比2010年提高6.28个百分点。
(二)五大方面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从五大监测方面看,除民主法制实现程度较2010年下降5.31个百分点外,其余四个方面实现程度均有所提高。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实现程度分别比2010年提高18.2、2.46、2.47、4.19个百分点。
(三)从25项监测指标看,实现程度有待加强
从25项监测指标看,2013年实现程度较2010年提高的有24项,下降的有1项,实现程度下降的指标是城乡居民收入比。
2013年12项指标的实现程度达到100%,占总数的44.0%,2项指标实现程度在90%-100%之间;2项指标实现程度在80%-90%之间;3项指标实现程度在60%-80%之间;6项指标实现程度在60%以下。
二、浮梁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综合分析
1、经济发展方面。经济发展方面2013年实现程度为60.3%,比2010年提高18.2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方面包含人均GDP、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4项指标,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达到28854元,实现程度为51%;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607.51元,实现程度为6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额比重达到28.32%,实现程度为60%;城镇人口比重达到39.07%,实现程度为65%。
2、民主法制逐步完善。2013年我县民主法制类指标实现程度达到73.6%,其中:基层民主参选率达到99%,实现程度为100%;廉政指数为25.2每万人,实现程度为32%;社会安全指数达到89.11%,实现程度为89%。
3、文化建设有待加强。2013年我县文化建设类指标实现程度为81.8%,其中: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为68.02元,实现程度为45.35%;每万人口拥有“三馆一站”公用房屋建筑面积达到709.13平方米,实现程度为100%;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89.66%,实现程度为100%。
4、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13年我县生活类指标实现程度为73.6%,其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9928.61元,实现程度为39.71%;恩格尔系数达到46.7%,实现程度为85.65%;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1.92,实现程度为100%;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86平方米,实现程度为100%;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50.07%,实现程度为52.71%;卫生发展指数达到50%,实现程度为50.02%;高中阶段学生毛入学率达到82.5%,实现程度为91.6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0.08‰,实现程度为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17%,实现程度为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8.64%,实现程度为100%。
5、资源环境保护态势良好。2013年我县资源环境类指标实现程度为98.5%。其中:由于“节能减排”政策的大力实施,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为0.65吨标准煤/万元,实现程度为92.5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2%,实现程度为100%;水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90.3%,实现程度为100%;大气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100%,实现程度为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现程度为100%。
三、浮梁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与前景
(一)目前浮梁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
党的十八大已勾画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这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是一个很高的目标追求,也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奋斗过程。当前,浮梁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步推进,但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因素,任务还相当繁重,需要付出更艰苦的努力。
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逐年下降,经济结构有待优化
按照小康指标监测体系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目标值要大于50%,而我县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8.32%,实现程度为60.0%,较2010年分别下降1.4百分点。近年来第三产业比重基本呈下降走势,主要是由于浮梁县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第三产业,未来几年这种趋势依然存在,工业仍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要达到50%的水平还存在一定难度。
2、社会保障还需逐步完善,和谐社会发展仍需努力
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主要反映医疗、养老的基本社会保障程度,近年来,我县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及江西省有关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纳入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的人口大幅增加,但在全县经济快速增长,人口快速增加的情况下,要达到全面小康90%的目标值还需努力。2013年养老保险覆盖率为52.71%、较2010年提高3.86个百分点,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实现程度较90%的目标值差距逐步缩小。社会保障问题关系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因此,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一项重要任务。
3、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较低,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居民收入水平是衡量民生是否改善的重要标志之一。从监测看,由于浮梁县城乡居民收入整体水平不高,部分群众的生活还存在诸多困难。按2000年价格计算浮梁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406元,低于目标值(25000)5594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让全民过上富裕的生活,而提高收入是基本保证。目前我县居民收入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因此,要大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特别是要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低收入群体收入。
4、文化产业比重较低,文教娱乐支出比重逐年下降
近年来浮梁县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但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与不足,如文化资源整合利用不够、产业规模不大、精品品牌不多、文化人才资源匮乏等问题,造成文化产业发展实力与竞争力不强,文化产业对全县生产总值的贡献较低,2013年实现程度仅为45.35%;再从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这一项指标的发展趋势看,与小康目标值(>=150%)差距较大。
(二)浮梁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景展望
我们结合今后浮梁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政策趋势,对全面小康25个监测指标的进度情况作简单分析预测。
1、到2013年,已经达到小康目标的指标从2010年的8个上升到15个、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恩格尔系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不过其中有一些指标可能仍有反复,所面临的压力、挑战与不确定也不可小觑。
2、目前尚未达到目标值,如果能保持目前的发展趋势预计可以实现或接近目标值的指标有8个:人均GDP、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廉政指数、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单位GDP能耗。
3、地区生产总值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个翻番”的预测分析。
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我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2亿元,到2020年实现翻一番则需要实现108.4亿元(2010年可比价)。如果考虑价格因素(综合考虑“十一五”以来的地区生产总值缩减指数,我们将今后每年当年的缩减指数均定为103%),到2020年实现可比价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只需年均增长7.2%,即可达到108.4亿元。
城乡居民收入:2010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18元,到2020年实现翻一番则需要达到26612元(2010年可比价)。如果考虑物价因素(我们以CPI为103%计算),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实际收入翻一番只需年均增长均为7.2%,即可达到26612元。
综合以上分析初步预测:以目前发展趋势,到2020年浮梁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实现进度可达到92%左右。如果以综合实现程度达到90%以上为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标准的话(综合实现程度在90%以上作为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的标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但相当一部分省市达到100%的可能性不大),到2020年,浮梁县能够和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此,我们必须充满信心,找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攻坚克难,统筹推进,巩固已有成果,防止实现程度回落,从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四、浮梁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着力点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之年,同时也是“十三五”规划顺利完成的关键之年,为此我们应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来考虑。下一阶段我们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全面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加强两型社会建设,推动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小康社会建设与“十三五”规划同步顺利完成。
(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经济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全面提升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全县经济社会城镇化的推进离不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围绕城区和县域的定位,注重用产业发展支撑城镇建设。一是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步伐,重点培育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提高土地产出率,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龙头,推动特色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二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重点扶持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以延伸产业链为突破口,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以建设产业集群为重点,推动服务业集约发展,实现服务业速度明显加快、比重明显提高、结构明显优化、竞争力明显提升的新格局。
(二)强化政策引导,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一是加大推动力度,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作为硬任务、硬指标,强力推进,要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发展我县经济的新引擎来抓。二是着力打造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聚集区,强化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出台优惠扶持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大力破除行业壁垒和地区分割,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为文化企业发展营造有利环境。三是盘活存量、提升活力,培育增量、扩大总量。
(三)重视科技创新,加大R&D经费投入。一是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重视原始创新,制定扶持重大R&D研究的配套政策,注重基础性、通用性高新技术(即关键技术)的研究,对确定的优先发展领域不断加大R&D投资,建立强大的技术储备。要鼓励金融机构利用贴息、担保等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二是要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力度。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坚持自主开发的企业,一方面财政科技拨款要予以倾斜;另一方面适当降低其税负,提高税收优惠占企业R&D支出的比例,扩大R&D企业受益面。制定鼓励发明专利的新举措,引导企业加强核心技术领域自主研发。三是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建立科技产业园、科研中心、大学创业园等各类科技孵化器,加大科技项目储备力度,引进和培养各类研发人员,提高每万名就业人员的研发人员比例。四是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依据产业技术创新需求,通过营造政策环境、资源配置等方式积极引导和推动具有一定行业地位的企业牵头,联合相关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共同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基础,建立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利益机制,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步伐。
(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着力改善民生。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对小微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加就业岗位,不断提高就业人口比例。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二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保障困难群众生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覆盖面。三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尤其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
(五)狠抓节能降耗,改善环境质量。一是加快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行业的调整退出步伐,以水泥等行业为重点,把淘汰落后产能与企业转型升级、整合重组和优化生产力布局相结合。二是多管齐下,积极推进交通、建筑、公共机构节能。三是以重点企业为抓手,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加大能源回收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节能降耗重点工程。四是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力度,在继续做好单位GDP能耗监测考核的同时,尽快建立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的考核评估机制。
(六)以目标管理为手段,以全面落实为己任。力促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将25项涉及到相关部门的指标明确责任,并加大考核力度,确保全面完成。各单位要对照标准值,细化分解,倒排时间进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