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完善社会福利和救助制度才是治本之道
继广州建立“弃婴岛”后,惠州也有此打算。据《南方日报·惠州观察》报道,惠州将在年内建立一个“弃婴岛”,目前正在制定具体方案,预计6月之后启动建设。“弃婴岛”全称为“婴儿安全岛”,是指为被遗弃婴儿提供室内庇护的场所。尽管这在欧美国家已司空见惯,但自2011年6月河北石家庄建成全国首个“弃婴岛”以来,这一新生事物就引发国内广泛争议。不过,争议并未阻止试水行动,政府层面也给予大力推广。去年7月,民政部转发了关于试点“婴儿安全岛”的工作方案,提出原则上每个省份要确定1—2个试点城市。
针对惠州将建“弃婴岛”,市民有赞有弹。惠州本地一家论坛的调查显示,56%的网民认为应该建;29%的人持反对态度,认为会变相纵容弃婴行为,甚至可能导致弃婴数量增加。不过,纯粹争论是否要建,本身意义不大。如果因为有可能导致接收的弃婴增加,就反对建立“弃婴岛”,那更无异于因噎废食。
从现实来看,目前全国已有10个省份建成“弃婴岛”,另有18个省份也正在筹建。广东首个“弃婴岛”也于今年1月底在广州正式启用。而且,并无直接证据表明,“弃婴岛”的设置与社会总体弃婴数量之间存在必然关联。虽然目前广州“弃婴岛”接收到的弃婴数骤增,但广州此前就是全国接收弃婴最多的城市之一,每年达三四百个,如今或许只是将问题集中化、显性化而已。此外,从石家庄的实践来看,尽管刚开始一段时间接收的弃婴数量有所增加,但几年下来总体并无明显变化。
对于惠州建立“弃婴岛”,我们有必要了解弃婴的现实境况。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惠州共接收弃婴51名,仅在惠城区综合福利院去年1—11月就接收了30名弃婴,这还只是被接收到的数量。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的最美好期望当然是惠州不要再出现弃婴,但在现有的社会救助与福利体系不够完善、在公众的优生优育观念和法律意识还不跟不上等因素制约下,弃婴现象不会立即消失。
应当承认,对于“弃婴岛”的关注不应停留在要不要建,怎么建、如何使之发挥实效以及怎样从源头防范婴儿被弃,才是真正的大问题。弃婴行为屡禁不止,建立“弃婴岛”,以尊重生命的名义为被弃婴儿树起最后一道安全屏障,在建立“弃婴岛”的同时,更要关注弃婴现象背后的骨感现实。因为公众对弃婴现象的焦虑,更多恐怕是对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的一种期待。
“弃婴岛”并非“万能岛”,建立“弃婴岛”只是“治标”之举,“治本”之策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完善和落实针对患病婴孩的社会福利和救助制度。“弃婴岛”作用的发挥是在弃婴行为发生后,是居于人道主义和社会底线而采取的一种补救性措施,既不能防止婴儿被弃,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把背后隐藏的现实问题打包解决。弃婴行为属违法行为,为法律和道德所不容,绝大多数弃婴都是患病或残疾,这对普通家庭而言,无疑是难以承受之重和不可触摸之痛。这也是弃婴现象频频发生的一个关键所在。
要解决弃婴问题,就必须标本兼治,将防范关口前移,从弃婴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着手,寻找应对策略。毕竟,抓住了病灶,才能根治问题,否则只会按下葫芦浮起瓢,疲于应对。而从社会普遍诉求来看,破解看病就医难题,加大对病残群体的福利和救助,不失为一个突破口。在这方面,惠州目前已形成“政府保基本、商业保大病、慈善做补充”的体系,前不久推出了城乡困难居民大病医疗救助基金。我们希望这一救助方式能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发挥最大效益,更期待从中央到省市层面出台更多福利政策,让无力抚养婴儿的家庭和生活困难的群体抛却后顾之忧,享受到真正的实惠。(周欢)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