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蓝博:“居家养老”难以撑起养老门面

14.10.2014  11:26

  昨天,现代快报记者从南京市民政局主办的2014年全市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负责人培训班上获悉,南京将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方式,其中,“家属照料型”模式让人感觉很新鲜,子女、儿媳在家照顾卧床不起的父母公婆,政府也可以给其发月工资。(10月13日《新华网》)

  其实,居家养老新模式早在前几年就已经在国内出现。央视《新闻联播》曾于2007年6月报道了“青岛:居家养老新模式,独居老人不孤单”,对青岛区街为空巢老人送老年生活报的居家养老新模式给予了肯定。目前,青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全市城乡60岁以上困难失能半失能老人给予每月45-60小时上门服务,今后将探索推动“时间储蓄”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此次南京提出养老服务新举措,与青岛有许多相似之处。

  家政服务人员上门为老人服务,比不上老人家属的照料更细致周到。加之带护理的养老院费用高、床位紧张,而大多数老人更渴望与子女居住在一起。在这样状况下,家庭自助式养老无疑是一大利好,不仅降低了养老成本,还能满足老人生活和心理需求,因此,南京“家属照料型”模式把老人的子女纳入到养老护理员队伍中来,让人感觉到的不仅是新鲜,而且挺人性化,的确值得点赞。然而,“家属照料型”模式看上去很美,但真正实行起来却面临着诸多问题。

  三四百元的“补助工资”能否吸引住家属?南京在调查居家养老时发现,许多特困家庭老人的子女是下岗失业人员,在外面打工能挣个一两千块钱。即使除去交通、吃饭等成本,最后实质上剩下来的虽然不是很多,但足以超过居家养老服务的“补助工资”。因此,从这方面来看,这点“补助工资”难以吸引老人子女。这是其一。

  居家老人生病,谁来上门服务?当前,随着老人越来越多,居家老人有相当一部分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除了正常的服药外,还有些老人需要专业医护人员来治疗,而老人子女并不具备这些专业的治疗能力。此时,谁来上门为老人服务?是社区医疗部门,还是成立一支统一的上门服务医疗队?这是其二。

  养老模式需要多样化。只有让“家属照料型”模式、老年活动中心、大型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等多种形式全面覆盖,为市民提供从机构养老到居家养老的多种选择服务模式的机会,才更灵活,更具有可行性,才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