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陶武宁:请给“空巢老人”精神供养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和老龄社会来临,老年人对“精神供养”的需求比“物质赡养”更强烈。
近日,《哈市老年人空巢状况调研报告》正式出炉。调查报告显示,哈市老年人平均空巢率为71%左右,独居老人近7万。农村空巢比例已经达到81.6%。对此,空巢老人的急剧增多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10月11日生活报)
何谓空巢老人?它是指常年不与子女在一起生活居住,且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而在“空巢”基础上,又没有配偶或配偶已去世的老人被称为独居老人。从调查报告统计来看,造成空巢老人的现象形式多样。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子女生活压力大,平时忙工作忙孩子,两代人生活习惯差异,愿和爸妈住的不多以及老人因身体原因到南方过冬等。不论何种原因使空巢老人这一社会群体日渐变大,他们都渴望情感关爱和心灵慰藉。
事实上,人的群居性特征决定了人们除追求物质生活需求外,更注重追求精神生活需要。虽说亲情作为家庭伦理观念最能给老年人带来精神安慰,但随着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子女与老年人之间的家庭伦理观念已然发生了变化,由于一些子女缺乏强烈的看望或问候义务感,所以很难自觉履行他们父母内心企盼的义务。即便“常回家看看”入了法,绝大部分家长也不会为此把子女告上法庭。
难道就让空巢老人的悲哀和痛苦一直持续而加剧社会矛盾?显然不符合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准和伦理道德。为此,做好“空巢老人”的关爱救助工作,其一,要大力宣传弘扬“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新一代家庭伦理观念,让子女“常回家看看”,供给老人生活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素,使父母感受到儿女的孝心。
其次,应当充分发挥社会保障机制,在城乡社区建立老年人服务中心,吸纳社会各界热心参与服老助老活动,愿意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合作伙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帮助老年人走出孤单、冷清的精神世界,使他们在丰富的文娱活动当中满足自身精神需求。
最后,请共同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以精神供养孝敬老人,让他们心情舒畅的度过一个幸福快乐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