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普达措
游客在属都湖留影
宽阔的碧塔海
马儿在公园内安静地吃草
多年之后,阿西主依旧记得,那年他和战友偶遇一头棕熊时的心跳声。
阿西主,面孔黝黑,热情爽朗,是9月中旬我们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认识的一个藏族朋友。在普达措国家公园碧塔海边的栈道上,看到一幅有关棕熊的图文介绍时,他就聊到当年的故事。那是一个饥饿年代的早上,他和战友合力将一头棕熊制服,然后,全连战士开了一场荤。至今想来,他的心情仍是惊恐、喜悦兼而有之。当过20多年兵的他,近年转业了。
当然,现在早不允许打猎了。因为游人的到来,棕熊也藏得更深,平时难得一见。有关熊,在普达措,导游常会讲起神秘的“老熊捞鱼”现象。每年5到7月,当夜晚来临,会有棕熊溜到湖边,捞食如同醉酒的鱼儿。原来,那时正是杜鹃花的花期,花瓣落入水边,它的汁液能麻醉鱼儿,人称“杜鹃醉鱼”。
普达措最知名的一种鱼,要数重唇鱼。这种有两个上嘴唇的奇怪鱼种,是碧塔海水系独有、第四纪冰川时期遗留下来的古生物。当然,我们3个小时的行程中,无缘见到它,只能凭空想象它神秘而奇特的样子。此外,黑颈鹤、赤麻鸭、麻鸭、绿头潜鸭、红头潜鸭、海鸥、中甸叶须鱼等丰富的动物物种,也是普达措的天然主人。
在藏区,“万物有灵”的观念深入人心,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皆有灵魂,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价值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劳作和生活。这就为生态极佳的一片一片的高山草甸、原始森林得以保留提供了可能。普达措国家公园,又名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距离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市区约22公里,是中国大陆最早命名的国家公园。国家公园是世界通行的资源保护方式,其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最早也最知名。
从地理上看,普达措国家公园位于滇西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中心地带。它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国际重要湿地碧塔海自然保护区,一部分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红山片区属都湖景区。“普达措”是藏语的汉译。“措”为“湖”的意思。而“普达”,据说和“普陀寺”的“普陀”、“布达拉宫”的“布达”、“碧塔海”的“碧塔”都是同一个藏语的不同译法,意为菩萨将人渡到彼岸。游客到藏区旅游,看到大量“美丽、深邃、完全不知其意”的地名,常会产生联想和猜测,最后由导游或当地朋友公布答案,这也是一大乐趣。如“香格里拉”,意为“心中的日月”。
我们进普达措的第一站是属都湖。“属都”不是“属于首都”的意思,它是藏语,意为奶酪像石头一样坚硬。湖边牧草低矮,而草的品质却远超低海拔地区或沼泽草甸的高草,牛吃了产奶多浓度高,牛奶产酥油比例也高,做出的奶酪像石头一样坚硬。
六月花开,十月树黄。普达措一年四季皆有景致。我们看到的属都湖,牧草依旧丰美,黑色牦牛、红色马儿点缀其间,林中树木则已有绿、红多种色调。近有清澈小溪,远有叠色山林。站在湖边小憩时,一个朋友说,这让人想到天山。湖边游人,有的穿件外套,有的身着羽绒服,昼夜温差大,加上高海拔的垂直气候,会让藏区一天内产生四季变化。脖子上挂着证件牌的外国游客也不在少数,最近,香格里拉刚举行了一个国际摄影大展。
景区内栈道很长,仅属都湖景区,就有长达三四公里的步行栈道。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它们都是悬空架置。通过湿地的栈道,下面有草,有水流。通过树林的栈道,当年设计施工时,力争不砍一棵树,行走其上,常看到一颗颗被栈道切口包围的树。
在原始森林中穿越,时常看到很多松树长着“树胡子”。这些浅绿色的絮状物,丝丝缕缕地挂在枝头,学名叫长松萝,是藻类和菌类共生的低等植物,它们附生在高大的乔木上,构成了普达措一道和谐的自然景观。长松萝是珍稀物种滇金丝猴爱吃的食物之一,也是一种藏药和传统中草药,此外它的生长对空气质量要求极高,只存活在极为纯净的空气中,被称为天然的空气监测器。
转完属都湖、弥里塘草甸、碧塔海,需要半天时间,景致满眼,脚也会累,很多人在其中一些环节,会选择坐船。又饿又累的时候,回到香格里拉市区吃一顿别有风味的当地菜,会觉得生活异常美好。哪怕一盘普通的土豆,也非常好吃。成长环境的纯净,高原地理的独特,让普通食材富有魅力。
吃完饭,我们的朋友阿西主说,我的很多战友和领导也要来了。他开心地说,以前有上海的战友来,到我老家吃饭度假,几天都不舍得走。热情如他,自然朋友遍天下,“光在北京,存我手机号的人,就不下一百人。”这一如迪庆,一如香格里拉,名气享誉世界,朋友和游客越来越多。
这片净土,正成为很多人心中此生必达的胜地。而到香格里拉,一定不要错过神秘的普达措。
(本文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赵永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