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张桢祥:争当绿色崛起先锋 建设鄱阳湖东岸的新兴中等城市

29.01.2015  12:57

鄱阳县委书记张桢祥做客新华网江西频道

    新华网江西频道1月29日电 鄱阳滨临鄱阳湖,是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前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长江经济带、江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紧密联系。2015年江西两会期间,鄱阳县委书记张桢祥做客新华网江西频道,与广大网友一起畅谈鄱阳如何紧抓重大发展机遇,推动鄱阳新发展。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正在形成

    主持人:我们知道,鄱阳县是江西省人口大县,也是环鄱阳湖各县市区中建县历史最悠久的县城之一。近年来,鄱阳县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发展质量日益提升。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鄱阳县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

    张桢祥:首先要感谢新华社江西分社对鄱阳的关心,感谢广大网友对鄱阳的关注。近年来,鄱阳县坚持策应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抓改革、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强作风,全县经济呈现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2011年到2014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32%,增幅高于上饶市平均水平,工业园区落户企业超过200家,城区面积近30平方公里,景区年接待游客增幅位居全省前列,产粮大县地位得到巩固,九景衢铁路、鄱莲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启动。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被列为首批省直管试点县,团结和谐奋进的社会局面持续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正在形成,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预计2014年鄱阳县完成生产总值159亿元,增长13.5%;财政总收入14.01亿元,增长1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2亿元,增长1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亿元,增长2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3亿元,增长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33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6207元,增长19.3%。此外,鄱阳县还获得了全国超级产粮大县、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江西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和世界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奖等多项荣誉。

     主动接受南昌增长极的辐射 推动“湖县”重大发展

    主持人:鄱阳县又有“湖县”之称,它坐拥鄱阳湖约四分之一的湖面。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去年,江西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获得国家六部委批复,在这一形势下,鄱阳面临着哪些重大发展机遇?

    张桢祥:从国家层面看,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后,又有两个国家级战略(长江经济带、江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与鄱阳产生紧密联系——鄱阳作为滨湖县,是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前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从省级层面看,实施昌九一体化、南昌大都市圈龙头昂起发展战略,省政府明确指出:支持鄱阳、余干、万年、余江融入“南昌大都市圈”,主动接受南昌增长极的辐射——鄱阳是推动龙头昂起大棋局中一颗重要棋子。

    从市级层面看,放大高铁效应,打造江西绿色崛起重要增长极——要求鄱阳、余干、万年三县积极融入大南昌经济圈,与南昌核心增长极发展战略对接。

鄱阳县委书记张桢祥做客新华网江西频道

     瞄准“新鄱阳”定位 建设鄱阳湖东岸新兴中等城市

    主持人:发展思路决定出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鄱阳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什么?在这个总体思路的带领下,“新鄱阳”的目标定位、发展取向、空间布局是怎样的?

    张桢祥:1月15日召开的中共鄱阳县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鄱阳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策应省市决策部署,坚持中国湖城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懈怠,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积极对接长珠闽,以“融入大南昌,建设新鄱阳”为总要求,以“一核带动、两翼齐飞、三区互融、四化同步”为总抓手,致力工业化强县、城镇化兴县、旅游旺县、农业稳县,建设鄱阳湖东岸新兴中等城市,确保与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鄱阳”的目标定位:鄱阳湖东岸新兴中等城市。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纲要的颁布,“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战略的实施,省市推进城镇化力度不断加大,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确定了到2020年,培育形成1座300-500万人口大城市、2座100-300万人口大城市、8座50-100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只要把握机遇,措施得当,小城镇可以演化成小城市,有条件、有基础的小城市可以成长为中等城市。

    从鄱阳现实情况分析,全县160多万人口,以全国总人口14亿、江西省总人口4222万计算,每875个国人中就有一名鄱阳人、每26个江西人中就有一名鄱阳人。鄱阳城市化率为45.8%,县城现有近30万人口,在全省各县(市、区)率先迈入50万人口以上中等城市行列,完全有条件、有基础,更有机遇。在向中等城市迈进过程中,随之同步的新型工业、现代农业、旅游等产业及百姓幸福指数将会发生升级版的变化和提升。

    “新鄱阳”的发展取向是:对接长珠闽,融入大南昌,积极策应长江经济带合昌发展战略,全力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示范区,高水平建成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和全国优质农产品种养加工基地。通过1-3年努力,争创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和全国卫生城市,争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排头兵和全省绿色崛起先锋。

    “新鄱阳”的空间布局是: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战场,以新型城镇化为主平台,以生态旅游为主抓手,以现代农业为主阵地。将中心城区打造成为优美宜居的现代商务居住区,将工业园区打造成为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区,将湿地公园景区及周边地区打造成为舒适惬意的慢生活休闲区。把山水园林置于城区,把工业项目放在园区,把绿水青山留在景区,真正把鄱阳打造成创业热地、投资高地、宜居福地、生态宝地。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鄱中、鄱南地区主打“融入牌”,依托鄱阳城,融入南昌一小时经济圈;鄱北地区主打“对接牌”,以田畈街、油墩街、谢家滩等国家重点镇、省百强中心镇为支点,借力九江、景德镇两市,放大高铁效应,形成竞相发展格局。

     策应新布局顺应新形势 以更宽视野推动鄱阳创新发展

    主持人:在未来鄱阳县的发展总体思路中提出,要以“融入大南昌,建设新鄱阳”为总要求。提出这一总要求的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张桢祥:提出“融入大南昌,建设新鄱阳”,基于四点考虑:

    第一,是策应国家、省市战略新布局的重大举措。国家、省、市三个层面的发展战略,必将提升鄱阳的发展地位,拓展鄱阳的战略空间。鄱阳作为全省人口大县、地域大县,地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前沿,面对这样难得的重大战略机遇,必须要有相应动作策应上级战略布局,把这些机遇转变为发展的现实。

    第二,是顺应省直管县新形势的正确抉择。去年7月,鄱阳正式成为六个省直管试点县之一,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权力,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出“融入大南昌,建设新鄱阳”,有利于作为试点县,在省直管模式下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加强与省城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从发展思路、城市规划、产业布局、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全面对接,更好地顺应省直管后面临的新形势。

    第三,是迎接“十三五”新任务的迫切需要。2015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三五”打基础的关键之年,承前启后意义重大。作出“融入大南昌,建设新鄱阳”的决策,就是激励全县上下认识差距,自我加压,在新的历史起点奋力作为,确保“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全面完成,为“十三五”鄱阳建设新兴中等城市、与全省全市同步迈入小康社会明方向、鼓士气、攒足劲。

    第四,是推动鄱阳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呈现出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特征的新常态。面对新常态,要求鄱阳必须以更高的境界、更宽的视野、更严的要求,以只争朝夕的干劲、锲而不舍的韧劲、比强攀高的拼劲、大胆探索的闯劲,加快转型升级,致力争先进位,推动经济社会赶超发展。

鄱阳县委书记张桢祥做客新华网江西频道

     先行先试新作为 力争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0亿元

    主持人:去年鄱阳正式成为六个省直管试点县之一,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权力,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一利好政策推动下,2015年鄱阳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有哪些?

    张桢祥:2015年,按照全县主要经济指标“两个高于”(增幅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要求,在“融入大南昌、建设新鄱阳”的起步之年,适应新常态,致力新作为,在赶超发展中走好第一步,迈出一大步。力争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0亿元,比上年增长11%(下同);财政总收入达到16亿元,增长1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80亿元,增长1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0亿元,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45亿元;景区接待游客人数340万人次;粮食总产超110万吨;招商引资实际进资达到4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90元。

     “新常态”下巧发力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主持人: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石。在经济转型升级成为“新常态”背景下,鄱阳将在哪些方面发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张桢祥:一是致力工业化强县,提升园区平台,打造创新创业区。把工业园区作为强县主战场,建设新鄱阳的创新创业区,围绕跻身“省级重点工业园区”的目标,实施工业“三年强攻计划”,建成“四区园区”:即经济增长的核心区、科技创新的实验区、现代管理的先导区、工业主导产业的集聚区。一要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快调园扩区步伐,在做实做优现有11.6平方公里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新增园区面积3-5平方公里。二要提升产业集聚能力推动“新能源、航空工业、汽车零配件、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集群跨越发展;推动“五金机电、纺织鞋服、粮酒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升级引领发展,形成两百亿元产业方阵;加快“金刚石工具、垂钓渔具”两大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发展,形成全国知名的百亿元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三要提升管理服务能力。树立“支持是工作、帮扶是责任、管理是服务”的理念,坚持“围墙”意识(围墙内的事企业自主办、围墙外的事服务单位代办)、“三先”理念(同一时间先见客商、先陪客商、先服务客商)和“八办”作风(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难事巧办、事事快办、不说不能办、只说怎么办、节假日也要办、一切围绕办成办),全力为企业办实事、办好事,多办事、快办事。

    二是致力城镇化兴县,提升城区平台,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商务居住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打造滨湖地区城镇群。一要高起点、高品质规划城市。按照“东联园区、西接城北区、南跨角丰新区、北延景区”的布局,以核心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集聚人口50万以上的新兴中等城市为目标,昂起县城“龙头”,舞起园区、景区“两翼”,挺起重点乡镇板块“脊梁”,立起中心村支点,打造鄱阳湖东岸宜居宜业宜游首选地。二要高标准、大手笔建设城市。启动鄱阳县城“二二三五”建设提升计划,实现老城新区联动,内外道路循环畅通。一是两年内建成鄱阳的新西城,在该片区注入古饶州文化立体式集中展示,将其建设成鄱阳的新西城、鄱阳旅游的“第二景区”。今年力争建成姜夔大道一期和饶州文化公园。二是两年内建成洪迈大道片区,打造鄱阳的新东城。打通锦宇大道、商业大道,进一步完善路网设施,完成体育公园、汽车站、学校等功能项目。三是三年内完成对老城区的改造提升。在老城区重点实施好“六大提升”工程:即①城市清洁卫生提升工程;②路面路下畅通提升工程;③主街绿化亮化和立面改造提升工程;④里弄小巷硬化亮化通化提升工程;⑤菜市场、住宅小区及公厕建设和管理提升工程;⑥违建拆除、车辆秩序整治提升工程。四是在充分调研谋划的基础上,五年左右基本拉开角丰新区框架,形成一河两岸、港城一体化发展格局,为融入大南昌,建成新兴中等城市拓展新平台。三要高效率、严要求管理城市。首先,要加大考评力度管。其次,要加大投入力度管。第三,要加大宣教力度管。第四,要综合治理管。四要高效益、新理念经营城市。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积极推动城建项目市场化运作。布局建设各类专业大市场,繁荣活跃新型商贸物流,扶持电子商务业等新业态发展,进一步提升商贸业的档次和水平。与此同时,坚持城乡一体,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新型工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完善集镇、社区及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形成功能互补、规模适度、城乡一体的城镇发展格局。

    三是致力旅游旺县,提升景区平台,打造慢生活休闲区。努力保持旅游业持续升温、不断发展的良好势头,力争湿地公园主景区两年内成功争创5A旅游景区。一要推进转型升级。一方面,将现有的观光游升级为观光休闲度假游,努力实现由“门票经济”向“旅游综合经济”转型。另一方面,要深化旅游综合改革,下决心突破制约旅游业发展的机制体制束缚,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使鄱阳旅游产业真正强起来。二要实现景城互动。推动城区景观化和景区便捷化。三要提升景区品质。着力培育鄱阳湖旅游产业集群,以慢生活、慢休闲、慢运动为主题,打造一批适合展示展演、游客喜闻乐见的文化旅游项目,让文化更有活力,让旅游更有魅力。四是加大市场营销。以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媒体营销与活动营销相映衬的方式,加速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品牌形象确立。加大对客流量大场所的广告投放力度,通过“四个一”工程(一本画册、一首歌曲、一部宣传片、一句旅游口号)进行深度宣传,让海内外游客听了想来、看了想留、走了想念。

    四是致力农业稳县,发挥生态优势,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建设全国优质农产品种养加工基地为目标,实施“农业示范基地”“农业示范园区”“生态农业走廊”等项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一是发展优势产业。紧扣粮食、水产两大优势产业,做好鄱阳“鱼米”文章。同时,挖掘林业、山地经济发展潜力,办好“绿色银行”,加快发展油料、畜禽、果蔬产业,形成优势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二是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始终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规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向种养能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集中,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三是强化基础设施。四是建设秀美乡村。要下决心为鄱阳农业、农村和农民办好“五件实事”:一是让农民走上平坦水泥路。三年之内,对境内省、市、县管公路分类进行升级改造和维修,五年之内基本实现通自然村公路水泥硬质化。二是让农民种上旱涝基本保收的放心田。通过农田、水利项目的实施,使农作物种得下去、长得起来、收得上来。三是让农民穿厚保障衣。对农民的养老、治病、子女教育等国家的惠民政策,包括财政配套投入,要不折不扣落实保障,真正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子女不因贫困而失学。四是让农民踏上脱贫致富桥。培育农业产业、农业基地、农业企业带动一批;各类实用技能免费培训推动一批;实施精准扶贫帮扶一批;部门、能人、党员结对支持一批。五是让农民住上秀美村庄。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严格农村土地和农民建房管理。二年左右,县乡财政按照农村人口人均各不低于10元投入,加上农户自筹、社会投入等,全面推开全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彻底治理农村环境“脏乱差”,使全县农村像城镇一样干净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