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甫祥:靠敏感词治垃圾短信就是个笑话

16.10.2015  11:16

  “和你赌一把——你认为屠呦呦会不会去瑞典领诺贝尔奖?”广州市黄埔区的高先生发的这条短信,惹来了“停机之祸”。中国移动称是系统后台抽取关键字,“”是敏感词,需要写承诺书,保证不再发垃圾短信。高先生认为这是无理要求,拒绝了。(10月15日中国广播网)

  垃圾短信成灾,该治。但以敏感词为据,强制用户停机,则既有悖常理,还涉嫌违规,甚至构成对公民通信自由的妨碍。高先生的遭遇,就是明证。

  一词多义,本就是汉字的特色:各类暗喻、隐喻及引申义,致词义千差万别,加上字词之间不同的排列组合,在文中含义更是千变万化。譬如,一个“”字,虽常与“赌博”为伍,但在这里却显然更接近“猜测”。因此,不依据上下文乃至全文来分析判断,而机械的将某一个字或词列为敏感词,加以限制,显然是一种近乎小儿科的作为。

  此等现象若只是个例,尚不足为道。但近些年来,碍于垃圾信息的泛滥,限制敏感词似乎成了不少网站及通信运营商的一种“共识”。让用户苦不堪言的是,随着与垃圾信息制作者的“斗法”,被列入的敏感词越来越多,除“”之外,什么“银行卡、暴力、毒品、财产、金额、发票、医院”等概莫能免。笔者在某博客网站发文时,需用“医疗单位”替代“医院”一词,常常弄得啼笑皆非。如遇敏感词设置太多的网站,则只好无奈弃之了。

  在论坛或博客遇上这些烦心事,因是免费使用,只得逆来顺受。但通信运营商就不一样了:有偿服务之下,以莫须有的理由,妨碍甚至停止用户的通信权,显然是违规之举。面对这种情况,用户有权要求其停止侵害、履行赔偿,或者用“”投票,作出离开的选择。

  在没有更好的监管办法的前提下,设置一些敏感词来限制垃圾信息,也未尝不可。但理性的作法是,在后台出现敏感词警示时,应启动人工审核程序,在确认其为垃圾信息后方进行处置。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一律以拒发或停机了事。这样做,或许增大了工作量,但却彰显了商家的责任和担当;反之,尽管落得一身轻,但却分明是一种以损害用户利益为代价的短视行为。

  敏感词大行其道,其背后往往有商家傲慢的身影:一条再正常不过的短信,只因触发了敏感词的“机关”,就一是拒发,二是停机,三是强逼其写类似悔过的承诺书。在如此霸道的商家面前,顾客们还算是“上帝”么?

  垃圾短信诚然让人避之不及,但倚靠敏感词来限其行却远非治本良方。说穿了,靠敏感词治垃圾短信就是个笑话。敏感词盛行的背后,实质是商家所谓“以不变应万变”的一种“懒汉”思维。若听凭敏感词“横行”,势必“泼出脏水倒掉娃”,连带损害用户正常的通信自由。显然,一个真正奉行“用户至上”的商家,是不会出此下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