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文化

12.05.2014  13:16

  在有着“中国傩文化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间绘画之乡”之称的上栗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如今有了一条新路径:从2012年开始,上栗按照“一校一品”的总要求,确立了书法、剪纸、傩舞、渔灯、版画等27个项目进校园,以此培养传统文化接班人。

  这一独特的创意,为解决当前传统文化传承与复兴后继乏人的问题找到了一把“金钥匙”。

  政府主导,有的放矢

  作为主推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负责人,上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曾晓勇说,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着力点,就在于将原来的“”文化改为“”文化,通过学校这片广阔的“试验田”,在学生心中撒播传统文化的种子。由“”到“”,仅仅一字之差,看起来是观念的转变,其实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

  4月9日,记者走访上栗多所中小学校,所到之处,但见墨香怡人、画纸传情,鼓点铿锵、乐声悠扬,每一个校园都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文化的首要问题是谁来种,种什么。

  记者了解到,自2012年11月以来,上栗便开始了一场由政府主导的传统文化进校园专项活动。该县结合乡镇文化站建设情况,以及全县特色学校发展状况,确立了“因地制宜、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三项原则,使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避免雷同和重复。同时,依托全县传统文化现有的品位和禀赋,在不同的学校发展音乐、绘画、书法、剪纸、武术、戏曲等27个子项目,几乎将传统文化内容“一网打尽”。

  学校是撒播传统文化种子的主要渠道

  那么,传承与复兴传统文化的师资队伍从哪里来?作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主阵地,学校“选贤任能”是主渠道。该县各中小学根据选定的项目聘任相关的兼职任课教师,县文化馆则举办相应的专业培训班,对各中小学的项目指导教师进行培训。

  在赤山镇中心小学的版画作品陈列室,满目都是装裱好的学生版画习作。校长易伟告诉记者,该校已有300多名学生在学习版画,占了全校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授课老师则由有版画创作特长的两名老师兼任。易伟介绍,早在2004年,该校就投入近万元添置了相关设备,成立了版画创作乐园。近年来,该校学生创作的版画在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中获奖46人次,在省级书画大赛中获奖3人次。随行的上栗县文化馆馆长唐昌胜解释道:“学校在选择传承与复兴传统文化项目时,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针对本校的特色和优势来确定的。

  他的话在上栗镇中学也得到了印证。记者走进这所学校,只见教学楼的走廊过道挂着一幅幅学生与老师的书法作品,隶、行、草、楷各体皆具,一股墨香扑鼻而来。该校教研处主任谢祥透露,书法是学校的传统优势,老师中有1名省书法协会会员、6名市书法协会会员,全校师生在国家级的书法比赛中获得了32个奖项。因此,在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后,学校顺理成章地申报了书法项。现在,学校专门开辟了一间30平方米的书法练习室,每周安排固定课时,参加书法兴趣班的学生超过了60人。

  文化志愿者是撒播传统文化种子的重要推手

  除了学校“自产自销”的师资力量,上栗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时,还有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那就是来自草根的182名文化志愿者。他们凭借自身的一技之长,与有需要的学校结成对子,一面培训老师,一面培训学生,用自己的光和热,为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无私奉献着、耕耘着。同时,该县文广新局每年拿出5万元资金,设立文化志愿服务专项经费,为保障志愿服务正常开展提供了源头活水。自活动开展以来,志愿者分别举办了摄影、民族器乐等8个项目的辅导培训,对学习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的学生进行了系统培训,授课讲座达500余场次,人均6次以上,直接受益学生达2万余人。

  曾文珍老人是文化志愿者中最年长的一位。作为当地久负盛名的民间艺人,她的剪纸功夫出神入化,一件件作品信手拈来。当得知县里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后,正为技艺传人青黄不接而担忧的老人惊喜不已,爽快地答应了县文化馆同志的请求,“出山”带徒。传承剪纸项目的鸡冠山中心小学是曾文珍的志愿结对帮扶点,12名挑选出来的老师就是她的徒弟。成为文化志愿者后,曾文珍只要身体允许,都会亲临学校开设的剪纸课,手把手地教。名师出高徒,在这个学校的剪纸作品陈列室里,记者看到学生创作的剪纸作品琳琅满目,花、鸟、虫、鱼等惟妙惟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采访上栗县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过程中,记者强烈感受到,该县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技艺,既让学生陶冶了情操,又让学生在艺术的浸染当中自觉地担负起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假以时日,现在播撒的文化之种,必当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本报记者 唐彩萍 刘启红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