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死330万乌克兰人的大饥荒是苏联“种族灭绝”?

06.01.2014  19:28

核心提示: 大饥荒之痛并非仅仅缘于至今仍不明确的死亡数字,在很多乌克兰人看来,这场饥荒根本就是一场蓄意而为的“种族灭绝”或者“屠杀”。

本文摘自:《青年参考》2013年12月4日A22版,作者:章鲁生 ,原题为《乌克兰饥荒:伤痕80年未消

  80年前,一场人为引发的大饥荒夺走了数百万乌克兰平民的生命,也在幸存者和他们的子孙后代心中留下了久久无法消褪的伤痕。

  当地时间11月23日,乌克兰首都基辅,成千上万男女老少冒着刺骨的寒意,肃立祈祷,纪念80年前那场几乎毁灭了半个国家的大饥荒。苏联解体后,这段黑暗的历史不再被视为禁忌,乌克兰人遂将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六定为纪念日,追忆逝去的数百万同胞。

  在很多民众看来,80年前的一幕幕人间惨剧,都是一场有意而为之的“种族灭绝”的一部分,而非单纯的决策失误。俄罗斯方面则始终对此嗤之以鼻。

  仿佛永远不会有结果的口水仗中,曾经亲历灾难的幸存者们渐渐老去。被时光的河流带走之前,他们愈发迫切地想要分享各自的故事,作为对世人长久的警示。

  饥荒岁月的求生之道

  面对英国广播公司(BBC)的镜头,现年87岁而依然精神矍铄的妮娜·卡朋克,演示了自己在饥荒岁月的生存之道。

  一边轻声细语地描绘当年种种,一边往由劣质的麦片、麦糠、干荨麻叶和其他杂草等原料混合而成的“食材”里加入水和盐,然后揉搓成一块发绿的团子,再用它做成小小的馅饼——卡朋克管这种东西叫“面包”,尽管它的形态完全超出常人所能想象。

  她告诉记者,千万别对这种“今天看来可能连动物都不愿吃的玩意儿”不屑一顾;在1932年冬至1933年春的乌克兰,有了这些,就意味着给自己留下了生的希望。

  彼时,卡朋克一家生活在乌克兰中部的一个小村庄,饥荒乍起没多久,她的父亲便咽了气。卡朋克清楚地记得,双腿浮肿的他,好不容易弄来一点食物,吃着吃着,忽然没了气息——饥荒肆虐之时,如此骇人的景象在乌克兰乡间司空见惯。

  为了让卡朋克和她的弟弟妹妹活下来,母亲步行15公里,到附近的镇子上找吃的。最终,她用一对耳饰和一个整日挂在脖子上的金十字架换回了两公斤面粉。

  说着,这位老妇人把“面包”放入平底锅,再倒入一点油,在炉子上煎了一会儿,一顿饭就算做好了。采访她的记者试着尝了一口——“这‘面包’很硬,吃起来有青草的味道”。

  需要指出的是,80年前,卡朋克的母亲做“面包”时,根本没有一点油星。为了不糊锅,她加入的是蜡,这也是乡邻的普遍做法。1932年严冬,全家老小整日以这种饲料般的东西度日,母亲还把马皮切成小块煮汤。尽管既没什么营养又难以下咽,卡朋克一家靠着这么一点食物,捱到了来年开春,待草绿苗青,他们就可以到附近的森林里找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