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学家清楚“听见”宇宙大爆炸“余响”(图)

20.03.2014  13:11

原标题:美科学家清楚“听见”宇宙大爆炸“余响”(图)

图为科学家在南极用BICEP2望远镜发现引力波。

仰望浩渺的星空,人们总想问:宇宙从何而来?美国物理学家17日宣布,首次发现了宇宙原初引力波存在的直接证据。这将帮助解答宇宙诞生之谜,被认为是诺贝尔奖级别的重大成果。

信号“比预想中强烈

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等机构物理学家利用架设在南极的BICEP2望远镜,观测宇宙大爆炸的“余烬”——微波背景辐射。微波背景辐射是由弥漫在宇宙空间中的微波背景光子形成的,计算表明,原初引力波作用到微波背景光子,会产生一种叫做B模式的特殊偏振模式,其他形式的扰动,都产生不了这种B模式偏振,因此B模式偏振成为原初引力波的“独特印记”。观测到B模式偏振即意味着引力波的存在。

南极是地球上观测微波背景辐射的最佳地点之一。研究人员在这里发现了比“预想中强烈得多”的B模式偏振信号,随后经过3年多分析,排除了其他可能的来源,确认它就是原初引力波导致的。研究共同作者、明尼苏达大学的克莱姆·普赖克说:“这就好像要在草堆里找一根针,结果我们找到了一根铁撬棍。

大爆炸之初得以一窥

在天文学几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观测宇宙的主要手段是观测光,也就是说几乎所有天文实验都是在收集光子。而根据标准宇宙大爆炸理论,大爆炸之后约40万年,光子、电子及其他粒子混在一起,宇宙处于晦暗的迷雾状态,光无法穿透。而引力波则不同,它诞生在宇宙大爆炸之初并以光速传播。从事引力波研究多年的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理论物理学家劳伦斯·克劳斯认为,引力波被测量到,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引力波而一直追溯到大爆炸之后仅仅10的负35方秒的极早时期,同时引力波也可以作为另一种观测宇宙的手段。引力波天文学这门新学科的大门也由此打开。

完整广义相对论拼图

新发现还将有助于真正理解宇宙大爆炸原初时刻的物理过程。根据上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暴涨理论,140亿年前,在大爆炸之后不到10的负35方秒的时间里,宇宙以指数速度急剧膨胀,即所谓“暴涨过程”。原初引力波忠实记录了暴涨时期的物理过程。

此外,新发现也填补了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让现代物理学的根基更加坚实。

劳伦斯·克劳斯说,虽然这项成果还需要得到进一步验证,但“无论怎样,都令人激动”。如被证实,将“可以跻身过去25年最重要的宇宙学发现之列”,有望获得诺贝尔奖。

世纪悬案

原初引力波是爱因斯坦于1916年发表的广义相对论中提出的。它是宇宙诞生之初产生的一种时空波动,如同创世纪大爆炸的“余响”,将帮助人们追溯到宇宙创生之初的一段极其短暂的急剧膨胀时期,即所谓“暴涨”。

然而,广义相对论提出近百年来,引力波却始终未被直接探测到,问题就在于其信号极其微弱,技术上很难测量,因此也有人将之戏称为“世纪悬案”。(记者林小春)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