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洪葵:犹如向日葵般灿烂的医者和学者 ——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部重点项目资助获得者洪葵教授

30.12.2015  14:48
  

  2015年9月,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结果正式出炉,由我校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省医学分子研究中心主任洪葵教授申报的“类泛素蛋白FAT10稳定致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离子通道蛋白的机制与干预研究”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部重点资助项目,资助经费342.50万元。这一喜讯令人欢欣鼓舞,它是我省医疗卫生系统首次获得国家级基金的支持,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干练的短发、纤瘦的身材、优雅的气质……初见洪葵教授,她犹如夏日荷花散发着淡雅的气质,犹如向日葵般蕴含着热烈的干劲,学者与医者兼具的独特魅力在她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2000年,洪葵在日本国立冈山大学医学获得博士学位,然后赴美国继续深造,师从世界著名心血管病和遗传学专家Brugada三兄弟,攻读博士后。从日本到美国,从博士到博士后,对事业的追求和对医学的不断探索使得她成为了心血管领域的知名学者。

  “心系祖国,治病救人”,学成后,洪葵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国、回到了母校——南昌大学,并就此一头扎进了她深爱的临床及科研工作中。

  20多年来,作为一名医学科研工作者,她深感身上的责任重大,倾注全部精力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她率先在江西开展心脏猝死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创建了江西省第一个遗传性心律失常研究室,筹建了江西省第一个心血管疾病DNA库。她在世界上首次报道发现引起心脏猝死的一个重要原因——短QT综合征致病基因KCNH2及证实了有效治疗药物奎尼丁,使国际里程碑的研究历程中又增添了一位中国人的足迹。之后,又成功在中国人短QT综合征患者中发现另一新致病基因。为解决遗传病患者及家系答疑解难,洪葵在江西省首家开设成人遗传性心脏病门诊和免费基因筛查工作,指导这类患者及后代的优生优育,帮助临床医生选择有效的个体化治疗药物。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每一次突破无不诠释着洪葵的辛劳付出。在此次重点项目的申报过程中,该团队在历经8年的心血管病研究基础上选准方向。团队成员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提出的创新理论概念、运用的新技术、培养的学术人才队伍等前期成果,都为项目申报成功奠定了扎实基础。撰写项目申报书的时候,洪葵与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奋战1个多月,查阅文献,分析选题,撰写标书,反复修改。

  “至今,我仍清楚的记得,这次申报上传完标书时,已是凌晨1点多。虽然辛苦,但是痛并快乐着,看到我们的付出,得到同行的认可,我感到欣慰”。洪葵深有感触地说。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能够站在三尺讲台为同学们传道授业,我很开心。”洪葵不仅是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她还是一位教书育人的教师。教学中,她主动承担本科生及留学生的授课任务,培养了一大批博士、硕士研究生,科研成果响誉业界;洪葵所在的科研团队先后荣获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江西省首届高校创新团队等系列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导师,洪葵积极创新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的学生,我就应该对你的学习生涯负责”,洪葵把这一教学理念内化于心。在实验室里,洪葵要求要求团队成员隔周的星期三上午必须举行一次学术讲座,报告内容需贴近专业学习方向。在教学手段上,她不断创新,经常以不同教学形式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熟练各项医疗操作技能,培养动态科研思维,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了为更好地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及时掌握他们的学习、工作情况,她不仅经常与学生们面对面,同时还利用QQ、微信等社交工具为孩子们答疑解惑,及时给予指导。为加强科室研究生能力培养,她主动地帮助科室联系8位研究生和技术人员到国外学习和深造,为医院培养创新性人才和开拓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做出了贡献;在生活上,她像一位慈母,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细致入微。每位同学的家庭状况、生活困难她都会多方了解,时刻挂记于心,关键的时候伸出援手。逢年过节,洪葵更是把所有学生召集一起聚餐,让这些离家在外求学的学子感觉到家的温暖。

 

  • 责任编辑:范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