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火星救援》等科幻片配合美国家政策

08.12.2015  09:25
原标题:科幻作家:《火星救援》等科幻片配合美国家政策

男主角在火星上种土豆

陈楸帆

阿缺

由马特·达蒙主演的《火星救援》已公映两周,截至昨天,票房接近5亿,也成为很多观众热议的话题。很多观众对于影片中马特·达蒙在火星上一个人“种土豆”津津乐道,也有人对于电影中出现的“中国元素”感到骄傲。但是在专业的科幻作家眼中,《火星救援》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

电影完全忠实原著

以《无尽的告别》获得第23届中国科幻银河奖优秀奖的80后作家陈楸帆坦言,虽然自己没有看完整部小说,但比照电影,有一个总的印象,就是电影中的人物非常乐观,非常幽默,这一点,跟以往的科幻电影非常不一样。电影中充满了积极和光明的色彩。

因为我们已经看过太多阴暗的悲观主义的科幻电影,包括我自己也写了不少很悲观的科幻小说”,看完电影后,陈楸帆说自己觉得有点惭愧,“我觉得我们应该回到《火星救援》中展现的鼓舞人心的精神中去。就像刘慈欣老师所说的,应该回归到人类刚开始开拓宇宙、向往探索太空的那个年代中去。

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生死第六天》作者吴岩说,自己提前把整部小说都看完了,一开始觉得里面叙述的东西其实很平淡,没有很强烈的戏剧冲突。“当时我想,如果要拍成电影,应该是几个故事的叠加,首先是《鲁滨逊漂流记》,其次是《阿波罗13号》,再次是《复活》,因为在电影中太空船船长一开始迫于危险放弃了马特·达蒙饰演的马克,但是后来也是船长坚定地掉头去救他,是一种赎罪。

吴岩感慨道,电影太忠实原著了,“几乎就是一点不落,包括里面的中国元素,虽然电影中的中国航天局(虚构的名字)是在欧洲一个国家(德国)取的景,但是感觉比我们的中国航天城还要气派。

以后不能再假设火星上没有水

90后作家,凭借《收割童年》获得第25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短篇小说奖的阿缺说,在看电影以前,有朋友跟他说,“看一个人种土豆有什么好看的?”但是看了以后他发现,这部电影中的主角有一个活下去的信念,“在这个信念的支持下开始种土豆,并解决很多的困难,这是非常迷人的叙事方式。

陈楸帆说,《火星救援》中的马特·达蒙纯粹是以一个工程师的理性态度来解决任何问题的,“其实乐观主义的科幻小说要远远比那些悲观主义的科幻小说难写。因为乐观主义的小说中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没有真正的反派存在。”《火星救援》中真正的反派就是极端的环境和突发的事故。“在这样的环境中,要营造戏剧的冲突是比较难的,我觉得非常好。

影评人严篷透露,《三体》的作者刘慈欣一直很喜欢中国早期的科幻小说《小太阳》,“他一直想写那种比较纯粹的、讲究理性和技术,同时抛开政治因素的科幻电影,有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在里面。这也说明创作这类小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我觉得,这个片子可能是关于火星的电影中的最后一个。”吴岩笑道,因为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最近已经发现,火星的表面是有水的,“有了这个发现,今后所有的电影和科幻小说中再也不能假设火星上没有水这个前提了。有了水,就会是另外一个故事。

科幻片逐渐乐观和搞笑化

严篷说,对于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来说,拍这样的片子既在情理之中,也出乎意料之外,首先,他拍过很多悲观主义的作品,各种类型的都有,从《异形》、《银翼杀手》到《角斗士》,唯独没有拍过这种乐观主义的科幻电影。其次,他其实是一个很能玩深度的导演,但《火星救援》中几乎什么主题都不讲。除了用理性科学的态度来解决问题外,几乎不涉及任何思想层面。

火星救援》中的幽默和乐观主义会不会是好莱坞一种新的潮流主题?

陈楸帆认为,这是一个特例,“因为这部电影几乎照搬原著小说拍摄,不能说是一个风潮的改变。”但他也承认,现在好莱坞的很多超级英雄主题的科幻片中,的确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越来越搞笑,“包括像《银河护卫队》、《蚁人》等,都会在片中加入很多轻松搞笑的细节来舒缓情绪,我觉得观众的现实生活都过得比较沉重,大家也不想到电影院来只为接受教育。

对于最近几年好莱坞影视作品中出现的“中国元素”,严篷说,包括很多美剧在内,“中国元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外的影视作品中,“且中国的形象变得越来越正面,到了《火星救援》已经完全是正面形象。

尽管如此,但吴岩还是强调,电影毕竟是电影,不少好莱坞科幻影片中出现的中国航天技术,当不得真,“比如在《地心引力》中的结尾处有一个细节,主角说,就按照俄罗斯的键盘来操作就是,但我问过我们国家的航天专家,他们说,我们的键盘跟俄罗斯的完全不一样。

火星热”配合美国国家政策

阿波罗13号》后,已经好多年没有出现超级科幻大片了,这几年,一下子出现了《地心引力》、《星际穿越》、《火星救援》这样以探索为主题的科幻大片,是不是暗示着什么?

对此,吴岩回答,这可能跟美国计划在2030年后送宇航员登陆火星的国家政策有关,“配合美国的国家政策,同时也鼓动很多国家一起搞。”同时,《火星救援》也是非常美国主旋律的电影,包括美国的国旗、美国的荣耀等,“影片中出现不少美国此前已经做过的值得他们骄傲的太空技术,比如电影中动用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发电来驱动火星车长途跋涉,为此,我们还专门找过美国的科幻作家来给我们讲解电池的功能。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科幻小说领域出版了大量的小说,包括《红火星》、《绿火星》、《蓝火星》三部曲等,“可能大家都觉得,火星是人类下一步探索的目标。

陈楸帆说,在很多人眼中,探索火星就是“发现另一个地球”,“最近火星上有很多新的发现,会把人们的目光投射到太空,这是新的趋势,但是潮流总是一波一波的变,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走一个轮回。”(记者 王金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