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议原始创新:让原始创新铸造中国奇迹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上海调研时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立足国家发展全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重点、攻坚克难,不断创造重大科学技术成果。
多名亲历此次调研的科技工作者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未来将会铭记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作出重大原创贡献的历史,进一步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加强原始创新,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重首创 敢为天下先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院长相里斌围绕微小卫星创新为刘延东一行作了深入讲解。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刘延东副总理调研过程中对很多新技术非常感兴趣,并与工作岗位上的年轻人握手问候。总理评价我们的工作是靠着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和不断创新,创造了‘奇迹’。让我们深受鼓舞。”研究人员正是凭借脚踏实地的开拓创新不断提升卫星技术,铸就了多项航天奇迹。
在即将发射的暗物质探测卫星研发中,研究人员围绕“以载荷为中心”的理念,大幅降低了卫星平台的重量。在微纳卫星研发中,研究人员采用超分辨率技术取得了光学遥感方面的创新。
50年前,同样在上海,老一辈科学家正是凭借原始创新,率先合成了牛胰岛素。当时,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的研究方向没有合成牛胰岛素的条件和基础。亲历该课题的原中科院生化所副所长朱尚权认为,以王应睐所长为首的老科学家的“敢为天下先”的大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在11月7日举行的纪念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50周年暨加强原始创新座谈会上,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所长、中科院院士丁奎岭表示,牛胰岛素工作是前沿研究的典范,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原始创新。“如果始终牢记这样一个理念去做研究工作,相信某一天我们能再做出像牛胰岛素全合成一样让世人瞩目的工作,同时距离问鼎科学之巅也就不远了。”他说。
承传统 营造创新文化
此次座谈会上,多名科研工作者谈到了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成功经验。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非常重视优秀的科学文化传统。“这一成果的产生,就是因为有这样一批优秀科学家和这样一种优秀文化传统。”白春礼说,“科技工作者要珍视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作风,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和人文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和发扬光大,积极建设符合科学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科学文化。”
1983年,中科院上海生科院院长、中科院院士李林考入生化所,师承胰岛素全合成工作中天然胰岛素拆合的得力干将之一 ——许根俊先生。“他与王应睐等一大批先生一样,虽然在其中做了重要的工作,却没有在全合成论文中署名。”李林表示,“老一辈科学家以‘身教言传’书写了‘献身、求实、团结、奋进’的文化与情怀,我们从中获益良多,也有责任和义务传承下去。”
在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年轻人身上,可以看到中国科学家诚实、担当、大气和开拓的优良作风。该院光谱微纳卫星总师陈宏宇说:“创新的源泉在于优秀人才的培养和重用,我们很多重要岗位均在院内公开招聘,让年轻人有成长的舞台,有的硕士毕业生工作两年就当上了主任设计师。”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该院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卫星创新研制理念,成为我国航天领域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树信心 协同创新成合力
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青蒿素的发现,都是国内众多科研单位合作攻关、协同创新的结果。其中,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由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等单位科学家联合攻关。
曾参与牛胰岛素课题的原北京大学教授叶蕴华回忆:“胰岛素合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难度高、工作量大,依靠团队间的精诚合作是攻克挑战的成功之路。”
而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在北斗导航卫星的研制中,围绕框架面板式结构和综合电子学系统等方面开展攻关,创新性地提出功能链的研制理念,协同国内多家单位,带动了一批技术创新。“例如,龙芯已经开发出航天用CPU,国产星载原子钟、大功率行波管等都成功投入了航天应用。”相里斌介绍。
据记者了解,为积极推进科研合作和协同创新,中科院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部署和要求,努力清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拆除体制机制的藩篱,打破各种院内院外的围墙,形成科技创新发展的合力。
在科研人员看来,经过长期积累,我国科研基础得到大幅加强,科研条件有了长足进步,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立足自主创新,作出更多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
“我们将以追求卓越的创新自信、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充分利用我国科技创新的良好基础和历史机遇,挑战重大科学问题,提出新思想,创造新方法,开辟新方向,构建新理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作出更多创新贡献。”白春礼指出。(甘晓 黄辛)
《中国科学报》 (2015-11-09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