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古建筑6户居民被遗忘:租房多年盼搬家

20.04.2014  15:54

[ 摘要 ]从2006年至今,周边进行了两次改造,六户居民一直被排除在外,房子已被断水断电无法居住。如今,六户居民中租房时间最长的已有8年,最短的也有3年。

红灯照遗址。

遗址附近建起的高楼。

红灯照遗址。

生活报4月19日讯 在齐齐哈尔市卜奎北大街和东二道街的交口处,有一处由三间平房组成的义和团红灯照遗址。这里是齐市二级保护建筑,也是六户居民名义上的家。按照规定,国家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不能像其他棚户区一样拆除,但是对居民可以进行动迁。从2006年至今,周边进行了两次改造,六户居民一直被排除在外,房子已被断水断电无法居住。如今,六户居民中租房时间最长的已有8年,最短的也有3年。

遗址居民 : 8年间与动迁始终不沾边

红灯照遗址现存三间平房,改为民居后六户人家在此居住。2006年,该处棚户区面临着第一次动迁。“那一次我们这三间房属于动迁的范围内,我还特意到市政府的主管部门打听消息,人家说需要本人出面办手续时会通知我。”今年62岁的住户高桂颖说,这一等就是5年。

2011年,5家居民都已经搬离,只剩下杨义鹏一家。这一年,居民们又面临着一次动迁的机会,这次是政府部门主导的征收。当年6月,杨义鹏去医院照顾老人,回家发现家中断水断电了。等新楼建起来了,六户居民依然不在征收范围内,杨义鹏随后也只好搬走。高桂颖还找过相关部门,但始终无果。“8年了,我们一直都主动要求动迁,最大的愿望就是住进楼房。”高桂颖说。

区征收办: 已对居民情况进行调查

我们的要求是‘拆一还一’,然后适当增加一些面积。如果不能多还面积,额外给补偿一部分安置费也可以。”高桂颖说。他们所要求的安置费,实际上就是指租房费。

18日,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征收办相关人士给记者出示了一份有关义和团红灯照遗址居民安置的情况说明。2011年5月,齐齐哈尔市政府下达《新逸夫小学西地段房屋征收补偿方案》,该方案征收范围不包括义和团红灯照遗址文物内6户居民的房屋。 2012年,按照齐文呈【2012】55号文件指示,建华区征收办又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义和团红灯照遗址内6户居民进行拆迁调查,经市房屋征收办测算,房屋征收补偿费用共计60.08万元。调查期间,6户居民向建华区征收办工作人员提出本人诉求,有证房屋面积按一米还一米半进行拆迁安置补偿。以上调查情况已上报齐市房屋征收办,至今建华区征收办未得到对该地段进行房屋征收的指示。

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征收办负责人说,造成了房屋断水断电的事实的确存在,但此前征收方曾进行过调查,遗址建筑中无人居住(杨义鹏一家人当时在医院护理病人)。他坦言,从地域上看,这三间平房是位于征收范围内的,但正因为是保护建筑,给当年的征收工作出了个难题。最终依据《文物法》的规定,经政府相关负责人决定不把这几户纳入征收范围。目前的问题,一个是给居民造成的损失责任问题,再一个是相关的补偿问题。他们已对居民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将情况上报到了齐市房屋征收办,等待市里最后决定,应该会妥善处理。

市文管站 : 建筑本身亟待保护

房子没人住,衰败得特别快,你看都变成什么样了。”11日,居民们与记者一起来到了红灯照遗址“故地重游”。三名户主赶来,分别是高桂颖、韩梅和翟德祥。

眼前的遗址荒草丛生,到处是垃圾。“门不知道让谁给弄坏了,这可都是老物件。”老翟心疼地说。东厢房的高桂颖家,门窗早已不知去向。老翟说:“这三间房子最早是三皇庙,房梁上的彩绘已经有二百年历史,颜色依然很鲜艳。现在空置这么多年,雨水浸泡,彩绘图案都被破坏了。

18日,齐齐哈尔市文管站负责人表示,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出于保护的目的,红灯照遗址建筑未被列入征收范围符合法律没有错。至于古建筑本身亟待保护的问题,他们会妥善进行保护。

(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