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林彪担心“功高震主” 称病闭关休养

20.03.2015  17:17

  毛泽东为何在文革初期拉林彪出山?林彪为什么长期闭关休养?林彪吹捧毛泽东是真心的吗?毛泽东为什么让林彪看《范晔传》?

  林彪事件是非常非常大的事件,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都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这个事情从1971年9月开始,当时的中国官方就已经发布一些文件,提供对林彪事件的解释。有关这个事件更详细全面的档案,到今天还没有开放。关于三叉戟飞机是自己下来的还是被打下来的,有无穷的疑问,但是我既不知情也不清楚,有待于将来材料对外开放以后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解释。

  我希望对林彪事件能有一个新的考察,一个再探索,从历史的一个比较长的时段来看林彪事件。我有几个问题,比如当时林彪为什么要出山?毛泽东为什么要他出山?等等。我认为,我们应该对林彪事件从一个比较纵深的角度来谈,它反映着当年的中国体制方面的一些因素,反映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方向,不仅仅是一个林彪个人命运的问题。

  毛泽东为什么在“文革”初期拉林彪出山

  文革初期,毛泽东已经下定决心要打倒刘少奇,对这个问题,毛是有反复有思考的。毛以后和斯诺在1970年有一个解释,毛说我在1965年1月制定二十三条的时候就已经有一个想法,就是在政治上必须把刘少奇搞掉。1965年到1966年上半年,毛泽东在倒刘这个问题上是一层一层地剥笋子,毛在1966年6月10日和越南的胡志明主席谈话的时候就说过,他的政策就是剥笋子,一层一层剥。应该说,毛泽东已经决定在1966年的上半年必须把刘少奇彻底打倒。这是基本上可以肯定的,这是第一个因素。

  第二个因素,毛泽东对邓小平已经有很深的失望。邓小平早先就是毛泽东接班人梯队的重要成员,毛泽东的接班人从来不是一个人,他有一个接班的梯队,有一个候补对象在那。当毛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比较明确了刘少奇的中共第二号人物的同时,毛实际上已经为刘少奇准备了另外一个同事,这位同事就是邓小平。1953年邓小平被任命为党中央秘书长,1954年邓小平担任政治局委员,到1956年党的八大上担任总书记,这都是毛对党的接班人体制上很重要的一个人事布局。应该说,他的本来意思是制约牵制刘少奇,但是没有想到,原先刘和邓这两位同事是毫无工作渊缘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两个人居然慢慢走到了一起,在许多问题上,刘和邓有高度的默契,这是毛没有想到的。

  当然我们知道,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邓小平的主要工作是领导中苏论战,也就是反修的问题,他对国内的工作当然也参与领导,仍然对国内的政策有重要的影响,也参与决策。六十年代初刘少奇的一些重要的政策,特别是七千人大会前后的政策邓都是表示支持的。从六十年代初开始,邓小平对林彪的一些过分吹捧毛主席的言论已经表示出不同看法。当时,邓小平就已经提到,现在出现了一种对毛泽东思想和对毛主席庸俗化的宣传。邓小平是唯一一个在中央领导层中敢于在毛面前说这个话的,这是在毛主持的中央常委会上邓小平说的,他说出现了这种庸俗化的宣传思想,要改变。1964年下半年,对刘少奇指导的四清、王光美的桃园经验,邓小平是有一些保留意见的,但在大的方面上,没有把他的意见全面地表达出来。刘少奇在1964年下半年的四清,引起了毛泽东的很多不满,邓小平和刘少奇有差异,但邓没有公开、明确、全面地站在毛的这一边,特别是当毛主席批评了刘少奇以后。1964年的12月底,毛主席当面对刘少奇说:“你有什么了不起?我动一个小指头就能把你打倒”,像这样的一种明显的公开的批评以后,邓小平没有迅速地跟上,没有跟毛主席批刘。当然,1964年底毛对邓小平还有一个不满意,就是邓小平对毛主席健康的关心,请毛不要来参加一些具体的工作会议的讨论,引起了毛主席很深的误会。一个不让我发言,一个不让我开会,毛主席不高兴。特别是到1966年的6月和7月在派遣工作队问题上,刘少奇和邓小平完全一致。也就是说,本来邓小平是毛主席重要的接班人梯队里面的成员,但是到了1966年的上半年,毛主席开始对邓小平有了想要放弃的想法,不想让他接班了。这是我讲的第二点。

  林彪在历史上一贯支持毛泽东

  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刘和邓是铁杆毛派,林彪情况更是这样。林彪在历史上一贯是支持毛主席的。在历史上的几个关键时期,特别是在1929年关于江西的红四军发展问题上,关于建军路线的这些讨论中,林彪以一个青年将领的身份公开地批判他的老上级朱德,在朱毛争执中旗帜鲜明地站在毛的这一边,这是历史上林彪对毛主席的第一个最大的支持。林彪是朱德的部下,他敢于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马上把脸放下来,坚决支持毛,这是历史上给毛留下的一个印象非常深刻的事。

  第二次支持是在困难时期的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会议的基本调子是检讨过去的错误,只有林彪的发言和整个会议气氛完全不一样。他说,检讨我们以往的历史,当我们的工作顺利的时候就是毛主席的指示得到尊敬的时候,当我们不顺利的时候往往就是毛主席的指示不被大家重视,不尊敬的时候。他这次的发言,是在毛泽东最困难的时候给了一个巨大的支持。第三点,早在1945年共产党七大开会的前后,毛泽东安排他的部下,革命的同事,在前面领头,开展对彭德怀的批判,在这次批判中,林彪的讲话虽然不多,但也是公开地批判彭德怀的。

  给毛泽东的看法是,林彪这个人能充分领会伟大领袖的意图,再一个敢于承担,有担当,旗帜鲜明。1959年毛泽东把林彪搬上庐山来批评彭德怀,林彪都是面对面地对彭德怀进行批判,所以说这个人是旗帜鲜明,敢于担当,而且对毛主席的意图有充分的领会。到了1966年2月至3月,毛部署江青搞了部队文艺工作会议纪要,为了加强对这份文件的重要性和分量,毛泽东指示林彪对于江青的这个会议要给予支持。毛亲自在会议纪要上加了几句话,就是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组织的部队文艺座谈会的会议纪要。林彪是欣然接受,这些都使毛对林彪满意。

  第四点,毛泽东要发动“文革”,这不是一般的事情,林彪说过,发动“文革”靠两个东西,一个靠毛主席的伟大威望,一个靠人民解放军的支持。我觉得林彪这句话讲的是对的,毛泽东发动“文革”离不开军队作为坚强的后盾,他虽然是军委主席,但是还是需要有一些人帮他打理军队,林彪在党内在军内都有很高的威望,林彪代毛主席管军队,毛放心。毛更知道,他必须再给林彪一些东西,激励林彪的东西。

  第五点,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林彪这个人戎马一生,但是老天对他不公平,身体不好,多年来精神萎靡不振,毛泽东对于林彪的健康情况了如指掌,他一方面关心林彪的身体,鼓励他振作精神加强锻炼,另外一方面也很满意林彪的这种身体和精神状况。

  林彪在延安整风时没整过人

  第二个问题,林彪出山完全是被逼的吗?今天有一些人说,林彪本来是四大皆空,根本没有想过要出山,给他压力,为了党和什么什么压力被迫出山,不对的,太简单化。林彪是为中共打天下出力最多功勋最大的几个军事将领之一,他不是一般的军事将领,他是军事统帅。

  1938年林彪去莫斯科治病,1942年从莫斯科回来以后,毛泽东给他一个任务,代表毛去重庆和蒋介石谈判。毛很会用人,他知道林彪曾是蒋介石的部下,蒋介石是黄埔军校的校长,林彪是黄埔四期的,他让他们两人去谈。本来蒋介石是在1943年要和毛泽东谈判的,但是毛坚决不去,他派了林彪和周恩来去对付蒋。1942年林彪回国以后,正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的关键时刻,在这个党内思想大整顿、组织大改组的关键时刻,林彪做的是高度歌颂毛主席,他不整人,延安整风运动,林彪没有去整人,不像其他人参与了毛主席的思想和组织重组冲突斗争。毛泽东给他一个政治地位——中央党校校长,但是林彪从来不管事,毛这个时候对林是非常宽容,就是要他养身体,为将来抗战胜利后和蒋介石打仗时派用场。毛对林彪在整风运动中袖手旁观不参与斗争完全是无所谓,对其他人则不然,其他人不仅要歌颂而且要批判,歌颂毛主席是必备的,但是还要批判,批判王明、博古,甚至批评周恩来同志,都是要批评的,要刺刀见红的,林彪可以另有重用。所以林彪在整风期间没有整过人,口碑不错,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选举中央委员的时候,林彪得票是在第七名,非常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林彪不去朝鲜打仗,现在有很多的看法,有人说林彪是怕美帝国主义,怕朝鲜战争失利,他的一世英名受到损伤。这是一种说法,当然还有其他说法,我个人倾向于林彪还是身体不好的原因。今天我们有资料可以看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后,毛泽东派周恩来和林彪到莫斯科与斯大林接洽军火问题、飞机支援的问题。谈判以后,林彪留在苏联克里米亚的索契疗养,林彪对周恩来说,中央一旦需要我,我立即回去。但是林彪确实在是否出兵朝鲜问题上和毛泽东态度不一致,他是和刘少奇等党内绝大多数领导同志是一致的,认为新中国刚刚建立,战争刚刚结束,是不是不出兵更好,他对出兵是持保留态度的。林彪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除了去苏联疗养一年多,再也没有出过国,新中国成立后基本是闭关不出。

  林彪担心功高震主,坚持闭关休养

  我想林彪在新中国以后,他的心理上是双重心理,行为是两面行为。第一个他的双重心理,第一面,他对毛确实有推崇、崇拜的这一面。他确实是佩服毛,经常看毛的东西,看毛的小册子等。他在学,包括新中国成立前在东北的时候他也经常学这个东西,他有佩服毛的这一面。另外一面,极为担心功高震主,对毛主席早有提防。从新中国成立初开始,这个倾向就很强烈。林彪是一个有知识的人,比彭德怀有知识得多,彭德怀也有知识,但是林彪对中国古籍的研究很有心得,马上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他的心态也就是他以后写过的一个条幅,叫“勉从虎穴暂栖身”,就是刘备在曹营的心态。他亲自手写的座右铭,新中国成立初就写了,“张良范蠡,急流勇退。”他自己非常清楚,非常担心自己的功劳太大,会引起毛的疑心。

  这是他的两面。那么,他的两面行为是什么行为呢?第一面是显得自己毫无政治欲望,到了无欲无求无欲则刚的地步了。他从苏联回来以后就长期休养,不和任何领导人串门子有来往,包括不和毛泽东有来往。他自己手书一个“天马行空,独往独来”。这是他真实的情况。他虽然想无欲无求,但是他根本做不到。我认为他的修养还不够,真正够的是我们尊敬的刘伯承元帅,刘伯承元帅真正做到了无欲无求,而我们的林副统帅做不到。1953年,毛泽东一个重大的战略部署,就是大区撤销。大区撤销以后,这些领导人都要进北京去了,但是,对林彪一时没有安排工作,这件事对林彪的刺激非常大。所有人都论功行赏,比如说高岗,权力极大;邓小平从西南到了北京担任中央秘书长。每个人都有一个位置,林彪什么都没有,这件事对他刺激很大。1953年发生了高岗事件。高岗和林彪在东北时期有很好的合作关系,高岗对林彪非常尊重,尽管新中国成立以后高岗的地位比林彪高,但是高岗始终还是能把自己和林彪的位置摆好,他对林彪非常尊重。1953年,毛主席对周恩来和刘少奇不满意,高岗四处活动,他捕捉到或者得到某种信息,就开始了倒刘倒周的活动。他到杭州见了林彪,和林彪谈得非常投机。但是政治上风云莫测,很快几个月以后毛主席抛弃了高岗,这件事对林彪的震动极大。把林彪吓得缩了回去,从此再度谨慎起来,又闭关不出了。1954年林彪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但又不安排他具体工作,当然林彪对外都说他自己身体不好。所以五十年代的几个重要会议,清除高岗的会议,1956年召开的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林彪基本上都不参加。林彪对于所有会议都不参加,都请假。(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