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的举措要来得更猛些

28.03.2015  00:1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低中国今年经济增速为6.8%,此前预计7.1%。中国社科院财经研究院日前也预测: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可能在6.85%。这些消息似乎也在影响世界对中国的信心,甚至让国人的士气也受了些影响。 

      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低了未来两年全球经济的增长预测,对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降到3.5%,2016年降到3.7%。同时,它预计中国今年经济增速约为6.8%,此前预计7.1%。中国社科院财经研究院日前根据工业、投资等主要数据也预测: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可能在6.85%。

        这些消息似乎也在影响世界对中国的信心,甚至让国人的士气也受了些影响。在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是“7%左右”,从语义上分析,6.8%的增速当然属于“7%左右”的范畴。

        不过,在现实操作中不免出现百密一疏的情况,如果眼光只是盯着7%,可能形成“取法其中,得乎其下”的结果——出现6字头的增速。其实,不管6也好,7也好,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名列前茅的增速,中国无需妄自菲薄,更不要因为机构看空经济就坐卧不安。

        中国需要改革的定力,也需要增长的定力。过去三十多年的治国理政经验显示,中国决策层总能找到维持经济保持合理增速的法子,这一次也不会例外。从最近的政策取向来看,决策思路已经转向“取法其上”,开启了更加灵活、有效的经济振兴方案。要知道:经济发展如爬坡过坎,没有一定的速度就会掉下来。

        把脉近年中国经济发展,可以发现多种因素促成了当前的经济格局:一是近年的政策重心放在调结构、提升经济质量上,对增长的预期淡化;二是原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式微,新的发展模式尚未成熟;三是国际经济形势欠佳,让中国进出口都蒙受阴影。

        如果要对症下药的话,国际经济形势是不容易迅速扭转的,所以最好的着力点还是放在自己身上。首先就是需要调整决策的重心,比如把“稳增长”切实地放在“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前面,稳增长的举措可以来得更猛烈些,各级政府在一些必要的投资领域要理直气壮,不怕说闲话。

        就像李克强总理不久前以弈棋之道“点睛”中国经济:“稳增长和调结构就是‘两只眼’,做活了就可以谋大势,当然这需要眼光、耐力和勇气。”就目前而言,尤其是需要眼光和勇气,比如货币政策采取更加灵活和有针对性的策略,以维系中国经济稳定地处于合理区间。

        其次就是找准地方经济的兴奋点、增长点,这尤其需要地方主政官员动手动脑、勤政务实。最近,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这就是激活地方经济增长的妙招,它不仅短期利好经济,在中长期上也会释放出改革红利。

        不过,目前这四个地方的带动作用还不够强,还需要挖掘更多地区的增长潜力,比如“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辐射区,可以有更多富有创造性的举措。我们不需要重走老路,也不必多走弯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尊重地方的首创精神,这往往能让中国的经济前景柳暗花明。

        最后,总理承诺不能落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中国经济的大盘、基本面持续向好”,这不能只是李克强对大众承诺和信心的展示。各地方主政官员也要确保一方经济的中小盘、基本面持续向好,大众需要这些人站出来打气提神、真抓实干。各级政府既要将中南海的政策承接落地,转化成为改革红利,也要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尤其是借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风,在保持经济增长处于合理区间的同时,也完成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田享华)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