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挪穷窝 养肉牛 村民马文义唱响致富曲
村貌
马文义
央视网消息 (记者 王小英)“出门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喝水基本靠挑,养牛基本靠放,打开电视雪花飘飘。”这是甘肃省平凉市峡门乡颉岭村村民过去生活的“写照”。
一道又一道的山沟沟,隔断了这里的村民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住在深山里,村民没有致富产业,种植收入又不高,全靠务工很难脱贫。”峡门乡党委书记朱建民介绍,2015年,当地政府削平三个山头作为集中安置区建设用地,对分散居住在13个沟壑梁峁的76户群众实施整体搬迁,并在安置区建设肉牛养殖小区3处,养牛暖棚60座,实施人畜分离,村民通过养殖走上了致富路。
今年37岁的马文义就是其中一户。
搬到新地方后条件逐渐好转,看到别人慢慢致富,马文义也开始琢磨:他发现周边市场对牛肉的需求很大,决定养肉牛。
创业是艰难的,也是艰辛的。刚开始养殖时,因为妻子还要照顾老人,家里还有2个上学的孩子,养殖的重担全落在了马文义一人身上。他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为牛添饲料,清扫牛舍,深夜还要起来到牛棚转一圈,看看有没有异常,要是发现异常,必须及时诊断治疗,不敢有半点的疏忽。
马文义买了很多肉牛养殖方面的书籍,一有空闲就一本本“啃”,边学习、边实践,从一窍不通变成了小专家,他家肉牛从入栏到出栏,没出现过死亡。因为养的牛个个膘肥体壮,远近商客抢着前来下单。目前马文义家已有存栏肉牛15头,年出栏量达到8头以上,仅肉牛养殖一项年收入就超过4万元。
肉牛养殖成功了,马文义又开始发展种植业,在地里种植了大片玉米,一方面解决了饲料问题,降低了养殖成本;另一方面,大量的农家肥有了去处,玉米等作物涨势更旺。
马文义的成功,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发现,肉牛养殖是个不错的选择。132户村民发起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户均养牛10头以上,人均畜牧收入达到4365元,颉岭村通过搬迁集中安置挪出了穷窝。
朱建民介绍,搬迁过程中,当地政府整合中央财政移民搬迁、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危旧房改造、民族发展等项目资金1006.9万元,群众自筹资金902万元,建成了路、水、电、房、村部、卫生室、文化活动广场、金融服务网点等基础设施,解决了村民生活和生产的问题,也把村民引上了致富路。如今,村里修建了水泥路,家家盖了新房,通了自来水,过去出门必带“雨鞋鞭杆烂棉袄”三件宝的穷日子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