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沙漠”的舆论思辨和改革深意

10.06.2014  12:12

高考作文的舆论思辨和改革深意

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来临。如今,“吐槽高考”已经成为“吐槽春晚”之外第二个全民节日。而高考作文作为“大家唯一看得懂”的高考试题,自然难逃众人围观。在高考第一科目语文考试的结束前后,各地高考作文题在网上陆续曝光。根据搜狐网的网络即时票选,上海卷作文题“穿越沙漠和自由”被评为2014年高考最“高大上”作文题之一。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上海今年语文高考要求根据这段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很快,就有网友发现这段作文材料源自卡夫卡的《自由意志三点式》,原文大意是“你的意志是自由的”,出卷老师通过段落截取让寓意更加明晰。

上海市浦东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韩可胜在网上“解题”,“不自由的是处境,自由的是选择”,“沙漠是个比喻,又有辩证法,自由与限制又是一个对比,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历年来,上海高考作文题多注重材料思辨性,今年关于“自由与不自由”的作文题沿袭了2011年(过去与不会过去)、2013年(重要与不重要)的二元对立模式,“让每个考生都能有话可说”。一位中学语文老师认为,上海卷命题的特点是不给出封闭性主题,而是为考生设置了一个写作情境,给出更大的思考视野。对于这样的题目,写得怎样与命题无关,与审题有关。考的不仅是逻辑思辨力、写作技巧,还有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高大上”的上海高考作文普遍被赞将考验考生思维张力,但也有网民揣度,“学生最后写出来的作文,可能远没有题目本身来得好看。”其实,这并非对考生能力的质疑,恰说明,在这个时代,“自由与不自由”确实是直指人心的时代考题。

现在的孩子更关注眼皮底下的世界,而这个题目是论理性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认为,上海卷作文的切入选择很多,甚至可以谈中国转型。

在这番语境下,《东方早报》将作文寓意引向全面深化改革,即“改革必须推进,路径可以创新”。文章引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的说法称,和穿越沙漠一样,全面深化改革有许多困难,首先是现在已经进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胶着状态,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必然碰到触动既得利益的敏感问题和困难问题;其次,来自资源、环境以及其他矛盾的制约日趋明显、咄咄逼人。但中国的改革必须穿越“沙漠”,这是中国的“不自由”,必须坚定改革信心,要有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改革的勇气、决心和魄力,当然还要高度的智慧。

随着几大“考区”高考作文题的陆续公布,有网友总结了2014年高考作文的网络大吐槽:江西人要探索,广东人要拍照,四川人要雄起,北京人要守规矩,陕西人要仲裁,江苏人要装嫩,安徽人要改剧本,湖北人要爬山,福建人要修仙,湖南人要致富,辽宁人要节能,山东人要开窗,重庆人要租房,天津人要偷懒,广西人要感恩,浙江人要学走路,上海人不要迷路!

对自由有多大的理解,就有多大的自由。”考虑到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和新一轮改革试验田的身份,所谓“沙漠与自由”的作文命题,的确多了几分“不要迷路”的言外深意。

鸭过拔毛”该淡看还是细究

6月2日端午节,由1.5万多只小黄鸭集结而成“大鸭梨”在上海展出,吸引不少市民围观,但遗憾的是,展出仅过去3天,近半数小黄鸭却“不翼而飞”。这一情况迅速引起网民关注,@央视新闻、@人民日报 等主流媒体微博先后报道扩散。最后,展示方回应“小黄鸭拔毛”事件称“纯属人为”,失踪的小黄鸭竟多是被参观游客随手“”走,还有细心网友扒出了炫耀“战利品”的网友微博。

事关上海形象,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通过官方微博呼吁,“手下留情,别再让小黄鸭孤独飘零”,网友“奋斗华”则说:对这种事,如果没有法制惩戒力,只靠公众个人道德修养怕是难以改善此类情况。

尽管仍有部分网民怀疑“鸭过拔毛”乃展示方的营销炒作手段,但大多数人已相信这是国人“素质低下”的又一佐证。沪上网友“契丹公主”分析,“这纯粹是占便宜心理和法不责众的心态在支配着游客。但这种责任应该往前移,主办方应该想到这种情况的发生”。而活跃网友“五岳散人”的看法更加犀利,“缺这个鸭子么?不缺。买不起么?买得起。为什么拿?有些人富命也是穷心。

对于“鸭过拔毛”一事,该细究还是淡看,媒体间的观点并不统一。“@青岛晚报”微评论,“小黄鸭不贵且看管不严”,故而被拔也“无伤大雅”。但这种“互动艺术”的想法并未得到沪上主流媒体的认可,东方网直接在微博上点名回应:古语云勿以恶小而为之,“释放压力”并非是窃取行为的正当借口。

其实,类似的“集体行为艺术”也不少见。网友“陈祥”认为,“鸭过拔毛”和经常发生的哄抢新闻其实如出一辙,拔走小黄鸭的人认为,只是一个小东西而已,拿走也无所谓,根本不觉得自己有错,结果人人“鸭过拔毛”,“鸭梨”变“鸭蛋”。从表面看,这只是民众的素质问题,但是当整个群体形成不拔白不拔的“共识”时,“鸭过拔毛”其实就是民众集体无德了。

5日晚,“大鸭梨”结束上海展览奔赴南京,展览方官方微博“@BDuck中國官方微博 ”自称“踏上疗伤之旅”。而“大鸭梨”的设计师也在微博上声明,为了避免同类事情发生,将在新造的8000只鸭子底部加印,“不要带走我,我还要去下一个城市”和“顺手牵鸭,你爸妈知道么”两句“友情提示”。

退休官员也是党政形象的一面镜子

近日,一位白发老太在上海地铁里候车的照片引起了沪上网民的强烈关注。她不是普通的老人,而是前上海市副市长谢丽娟。谢丽娟曾于1985年至1996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96年至2008年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曾任上海市红十字会长。这个熟悉的身影让网友“上海-平心远”感慨:不管是否炒作,70多岁的谢市长,完全可以享受干部待遇驱车出行,然而她却坐在了同百姓一起的候车位上,这需要一种打破世俗的勇气。

如今,党中央号召各级官员践行“群众路线”,但受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维影响,“干群有别”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甚至也体现到了退休官员身上。

例如,一些退休干部就利用自身“余威”,到企业“发挥余热”,实际是对权力的不舍。《云南日报》有观点指出,这种“以损害干部形象和政府部门公信力为代价”的“双赢”,势必影响社会公平公正,干扰正常的经济秩序,肯定会受到人民群众的反对。

人民网曾有文章反思:我们离退休官员,大多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但其次我们还不能否认的是,现在的确有一些离退休官员,在群众中形象不怎么样,而且,也时常给组织和政府添额外的麻烦,提不合理的要求,整天怨言冲天,谣言飞天,有的甚至连党费也不愿意交,带头改变信仰,带头搞腐败,带头干着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事儿。

根据社科院近期公布的《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3-2014》蓝皮书显示,群众认为2013年形象最差的官员群体依次为:城管、学校领导、医院领导、村干部、警察、国企领导和民政干部。可见,目前官员形象危机尚处“多元高发”态势,形象改良的形势极为严峻。

众所周知,在社会转型期,“个体的不良表现足以拖累群体的社会评价”。党政形象是所有个体形象的总和,事关执政权威和公信,非同小可。网友“11号地铁南”说:主席台上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尤须以整顿吏治、改善官员形象为前提。其中,规范退休官员的个人言行是一大突破口。

退休官员该去哪儿了?”《长江日报》有“来论”揭示:退休官员的主体真正回归社会,融入百姓,成为退休生活的修身之要,将是未来老龄社会一个值得期待的社会生态,这比出几个退休官员先进典型更重要。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