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团队】紧跟学术前沿 面向国家需要——记我校“地下结构和资源立体探测理论与方法”科研创新团队

20.01.2016  16:51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充分报道我校科技部门、科技团队、科研院所的创新工作及其取得的重要成果,大力营造“人人都重视和支持科技工作”的良好校园氛围,全面提升学校科技核心竞争力,党委宣传部与科技处联合推出科技工作专题报道,共分科技团队、科研成果和科研新秀等三个板块,主要在校园网主页、校报、广播台、宣传橱窗刊发。今天,本网专题介绍由核工程与地球物理学院邓居智教授领衔的“地下结构和资源立体探测理论与方法”科研创新团队。

      地下结构和资源立体探测理论与方法科研创新团队是我校首批校级科研创新团队之一,团队以地球物理学和核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为依托,瞄准国家深地资源勘查的需求,突破深部探测的核心技术,积极开展地下结构和资源的三维立体探测理论与方法研究,现已发展为研究方向明确而有特色、研究队伍合理而又稳定、研究成果突出而有影响,在国内地球物理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特色团队。
      团队成员因研究兴趣和目标相同而聚,现有核心成员9人,平均年龄40岁,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团队成员中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名,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名,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青年拔尖人才1名,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3名,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3名,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1名。团队除吸纳校内相关学科老师外,还通过“赣鄱英才555工程”柔性引进吕庆田、熊盛青、殷长春等国内地球物理界顶级专家,并全职引进国际知名地球物理专家David Charles Nobes教授,进一步增强了团队的实力和影响力。
      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该团队紧跟深部地质结构探测的学术前沿,面向国家能源战略中对深地资源勘查和地质灾害调查的迫切需要,形成了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1)地下结构探测的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技术及三维正反演理论研究,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地下结构三维精细探测技术组合;(2)以重点类型、重点矿种的大型矿集区为研究对象,以铀为主攻矿种,兼具其它固体矿产,开展主要类型控矿构造(或深部矿体)探测技术综合集成创新研究,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典型矿床、尤其是不同类型铀矿床的深部找矿理论方法体系和方法技术组合;(3)通过开展鄱阳湖水域立体探测技术、水下防洪工程检测与考古、沉积层序及地质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建立水域水质、地形、地貌等三维立体探测方法技术组合;(4)以氡的运移理论与数值模拟为研究基础,综合运用地质与地球物理论等手段,形成了铀矿山、铀尾矿库退役综合治理的一套理论体系。
      近年来,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专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国家国防军工科研7项,国家地质调查项目5项,江西省科技厅项目8项,其他企事业委托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5仟多万元,科研实力显著提升。团队成员出版专著6部,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软件著作登记权8项。尤其是团队从我国深部铀矿勘探实际出发,历时五年的艰苦攻关,研发了中深部铀资源勘查三维电磁成像技术,并研制了三维电磁成像系统件且已产业化。该成果填补了国内中深部铀资源勘查三维成像技术与系统的空白,缓解了高端地球物理仪器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该成果获2013年“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团队将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秉着“团队建设永远在路上”的理念,从领军人才引进与培养、研究方向稳定与拓展、学科平台建设、标志性成果产出等方面发力,继续开展广泛的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紧跟学术前沿、瞄准国家和江西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努力提升团队整体水平,为东华理工大学建设“高水平核工业大学”作出积极贡献。

 

编辑:刘顺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