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竖一:地方政府救市是弊大于利

07.05.2014  18:01

  据2014年5月7日中国新闻网报道,从年初持续发酵的“降价潮”,到五一期间各大主要城市楼盘成交的普遍下行,看空情绪快速蔓延全国楼市。此种态势影响下,从2013年8月温州首传限购松绑开始至今,9个月时间中便有铜陵、南宁、无锡、杭州等共10个城市接连传出政策松动消息,被业内视为地方政府楼市调控的“救市”之举。

  就一定意义而言,如果“屁股决定脑袋”的权力运行规则不改变,那么,诸如上述的“触犯众怒”之举,不但会一直出现,而且还会愈发偏执。实际上,最近几年中央层面对房地产发出宏观调控的号令后,不时地就会有不肯“安分守己”的地方政府,或明或暗地推出“”楼市政策。

  诚然,在上层和社会舆论的高压下,不少地方政府的“”楼市政策最终夭折了,有的甚至胎死腹中。

  但直言不讳地讲,我们至今谁未见任何一个有关的地方决策者、执政者因为力推“”楼市政策而被公开追责。故此,在地方楼市成交量低迷时,在地方财政压力加大时,甚至在某些地方决策者、执政者想急于“升官发财”时,形形色色的“”楼市政策就会死灰复燃,就会现世,从而直捣中央层面和亿万羲黄子孙的心理底线。

  不可否认,部分地方政府确实有一定的难处,而且,“”楼市政策往往会给其,以及相关决策者、执政者带来一定的好处。然与此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弊端。譬如,在政治层面上,失信于民;在社会层面上,顺从房地产开发商、商用专家、房地产中介等既得利益者的意愿而跟其一起为高房价保驾护航,进而严重地扭曲中国经济结构和中国社会伦理道德;在家庭生活层面上,加重人们的各种负担。

  当然,作为地方决策者、执政者并非不懂这些道理。可是,其中不乏只图蝇头小利、不顾大局者;而且,有的地方决策者、执政者,可能至今都还没有真正搞清楚李克强总理最近数月一再强调的“不会采取短期刺激政策”等话,究竟有何深意。其实说得直白些,就是中央层面已经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不能把房地产之类的太当一回事了,不能过于依靠其刺激经济发展了。否则,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何况,当下中国的客观现实是,三四线城市的楼市不断走弱,而房价普遍下降;包括北京等在内的一线城市某些楼盘价格暴跌;反腐高压等元素导致二手房投放市场量大增;

  相当多城市的商品房货存量都比较大;大量的新建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不断地步入中国楼市;全国性住房信息联网等情况日益成为降低房价的重要因子;银行业也放慢了对房地产业的支持步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面对经济下行,很少人贸然出手了。加之,王石、任志强们年薪千万人民币等有关新闻,让人们愈来愈看清了中国房地产业暴利本质和房地产开发商的“吸血”本性。另外,“中国商品房平均使用寿命30年左右”的残酷事实,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再那么迷恋高价商品房。

  在此背景下,某些地方政府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抛出“”楼市政策,定是收效甚微;而且,肯定会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简而言之,笔者罗竖一认为,地方政府“”楼市是弊大于利。因此,建议某些已经或者意欲“”楼市的地方决策者、执政者,能够尽可能地挣脱“屁股决定脑袋”的桎梏,并且早日悬崖勒马,回到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心同德的正确轨道上来。否则,十有八九会得不偿失。其中有的决策者、执政者,可能也会因此成为“苍蝇”、“老虎”,而被中央精心打造的反腐利剑干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