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童工想吃肉”父母亟须“脱心贫”

27.03.2014  11:36

  孩子喜欢留在打工地,因为他觉得在这有肉吃。这些孩子基本上都来自于四川大凉山的彝族自治州。行动来得很快,他们很快被送回到了家乡。然后我们也就慢慢地淡忘了,问题就在于,如果回到家乡,一切都没有改变,环境也没有改变的话,你会阻止他过后不久,重新走上他依然可能不到16岁,但是要去打工这样的一种路途吗?(3月26日央视网)

  农村孩子辍学打工,既有企业的无良,也有农村的贫困现实。面对“打工有肉吃”的悲怆童声,舆论发出了一致声音:要对企业制裁,要给农村“教育扶贫”。孩子回家了,可是并未回到校园,而是成了父母的童工。这种规律性的背后,我看到的,是父母早已干涸的心灵,上面荒草丛生。

  毫无疑问,这种心灵贫困,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但却是“读书无用论”的直接表征。上学到底有什么用?谁都可以随口开出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但都很“”,底气不足。对于农民来说,如果不能与改善家庭生活乃至命运关联,就无法信服。尤其在上升渠道日益逼仄的时代,当子女从与城市孩子、权贵子弟竞争屡屡败阵,恐怕只有失望到心灰意冷,最终选择退出,并安贫乐道。一半辍学的儿童中,我不相信有父母甘心情愿地选择让孩子与自己一样与黄土一辈子为伍,一定有过抗争,争取,努力。可结果如何?一个县12年没出一位大学生,考大学比中头彩还难,上学还有啥奔头?现实如此,妥协就是唯一选择。

  所以,对于农村尤其偏远农村,读书是否有用,能否改变命运?不靠动听说教,唯有“成绩单”能让他们怦然心动。这个成绩单,就是有多少孩子可以上大学,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少惊喜,给娃的命运带来多大转机。

  惊喜和转机从哪里来?这才最需要思考的地方。农村孩子竞争乏力,根本在于地域差别,家庭背景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等。那么,他们的教育费用能否由财政兜底?能否在办学模式和专业设置上象高考那样两条腿走路?在高考录取政策上再多一些倾斜?让“鸡窝里”飞出更多的凤凰,才有盼头有希望有动力。

  我们可以以法律名义对使用童工的企业、逼孩子辍学的家长开出罚单,可以在资金上帮助农民走出现实困境,但更要给予“心灵扶贫”,让农民“脱心贫”,这唯靠制度。只要农民子女上不上学命运一样不改,一切努力都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