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端午节,我们别进化掉了“包粽子”功能

20.06.2015  11:38
原标题:郭元鹏:端午节,我们别进化掉了“包粽子”功能

演武池畔,粽叶飘香。6月18日下午,厦门厦港街道下沃社区近60位社区包粽子“好手”齐聚演武公园,同场比赛包粽技艺,为即将到来的端午佳节,增添浓浓粽香。选手们不仅动手,有的还“动口”,咬住粽绳一端,熟练地缠绕。“想要包得又快又好,粽叶一定要高低交错铺平,粽米也不能加太多,不然煮的时候很容易爆开。”居民潘秀清一边包粽子,一边向身边的居民传授秘诀,五分钟的时间里,她一口气包了12个粽子,在她看来,端午节包粽子既传统,又能与家人、朋友分享,参加这个活动非常开心。(6月19日《厦门日报》)

这场“包粽子”大赛热热闹闹,“包粽子”不仅可以获得自己动手的快乐,还能拿到奖品,确实是不错的活动。可是会“吃粽子”的人很多,如今又有几个人还会“包粽子”?

包粽子”大赛,其实并不稀奇,每年端午节前夕,各地都会有类似活动上演。看看赛台上参加比赛的都是些什么人群?你会发现,参赛者多是女性,而且多是老年女性。即使有年轻女性,能够获得名次者寥寥无几。更别说大老爷们去“包粽子”了。

有的时候,“包粽子”大赛还会遇到尴尬。去年的时候,我们当地一商家举办“包粽子”大赛,原本准备让100名市民参加,奖品虽然丰厚,可是最终上台的才10多个人。这10多个人包出来的粽子是惨不忍睹。有的歪歪扭扭,有的漏出了“屁股”,有的根本就谈不上是“”,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用大米包苇叶”呢!她们不是为了在“包粽子”中找快乐,而是为了台上的奖品。一些看客说,早知道有这样丰盛的奖品也练习一下“包粽子”的技术了。

为了获奖而去练习“包粽子”,这是笔者不愿意看到的。

每年的这个时候比“包粽子”的风头更为热烈的还是“吃粽子”。有些地方会举办“吃粽子”大赛,参加者是人山人海。更为热烈的场面则是“买粽子”了。各大超市是人头攒动,商家赚的是笑逐颜开。

包粽子”的萧条与“吃粽子”的火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端午节是传统节日,有着美丽的传说,有着哀怨的传奇,也有着丰富的寓意。这样的节日里,我们更应该懂得理解节日的寓意,只有这样才能将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遗憾的是,任何传统节日,在我们这里被进化的徒留吃喝玩乐了。古时候,过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包粽子”,“包粽子”不是什么技术活,男女老少齐上阵,这是“本能”。而如今除了会“吃粽子”,还有几人会“包粽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粽子的种类多了,我们吃起来也方便了。可是,我们也缺失了自己动手“包粽子”的快乐。端午节,一家人坐在一起“包粽子”谈人生,何尝不是难得的交流机会?其实,笔者更痛伤的是眼下人们已经丧失了自己动手的能力,当炒菜都可以实现智能化不用自己操作的时候,高科技已经让我们进化掉乐乐动手的能力。女红快要消失了,衣服炸线了都要花钱去修了,懒汉生活没有了人间烟火味。

但愿多些“包粽子”比赛,但愿人人都能去露一手。不能只会“吃粽子”,还要学会“包粽子”。端午节,别让我们进化掉了“包粽子”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