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揭晓

09.09.2020  16:37

袁清山、黄恕伯等10人获第三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 刘小清、赖福英等10人获第三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提名奖

  中国江西网/江西头条客户端讯 记者 郑周贇 报道:扎根乡村教学点的“麦田守望者”、从事数十年的中学物理教育推广的“老顽童”、江西省首批援疆队伍担任受援学校副校长的“雪莲花”……9月7日,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的第三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在南昌举行,现场公布了“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名单。

   10 人获“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

  据了解,本次推选活动自今年6月启动以来,通过投票表决,在30名候选人中按照得票数排名产生前20位人选。

  其中:特教教师1人,中小学教师9人,高校(含职教)教师4人,党政领导干部2人,社会人士3人,在校大学生1人。

  综合社会评议、组织推荐、专家评审、公示反馈等方面意见,袁清山、黄恕伯、李荣同、单文增、李维正、凃雅雅、吴曙、赖扬平、舒曼、史南城等10人被推选为第三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

  此外,刘小清、赖福英、方名连、肖雪花、杨博、罗长石、刘桂芗、曾勇军、杨舒鸿、伍广昌等10人获得第三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提名奖。

   麦田守望者”袁清山

   一人一校二十载 为师为长守青山

  “共青城市道德模范”、“乡村从教30年”……这是袁清山坚守讲台43年的足迹。观音桥村是一个位于共青城市泽泉乡深处的村庄,由于离泽泉乡中心小学较远,观音桥村便有了一个教学点。1976年,他高中毕业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小学教师。而当时的泽泉乡,袁清山一人教二年级和三年级,两个年级挤在一间教室里,一个年级上课,另一个年级做作业。这种一人一校的模式,他一守就是二十年。

  从最多要教68人到如今这个教学点只剩的2名学生。上级曾考虑过撤掉这个教学点。但他不放心让这两个孩子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到5公里外上课,在袁清山的一再坚持下,这个只有三名师生的教学点保留了下来。于是,一位老师、两个学生就组成了共青城市的最小教学点。今年1月,袁清山正式退休,但是属于他的教育事业并没有结束。

   “物理老顽童”黄恕伯

   站在学科教育顶峰的80 岁退休教师

  1959年从南昌三中高中毕业的黄恕伯,虽然成绩优异,但因家庭原因,无缘进入大学深造,毕业后留校任教物理课。他全身心扑在物理教育中,发表相关论文、撰写有关书籍100多万字。退休后,黄恕伯大幅增强了教育实践和研究的力度,从省级教育舞台跃身至国家级舞台,成为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制订组的核心成员。20年来,黄恕伯一直是教育部物理“课标组”核心成员,参与我国中学物理教育的顶层设计。

  黄恕伯关心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江西的青年物理教师参加全国大赛,总会得到黄恕伯的多次的悉心指导。每次全国物理教学大赛,江西选手都是名列前茅。在他的指导下,南昌市的物理教师先后三次夺得了全国高中物理教学竞赛一等奖的第一名。

   科技特派员”李荣同

   让科技转化成受益把论文写在土地上

  李荣同出生在江西崇仁的一个小山村,作为农村孩子的他深知农村对科技的需求量非常大。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的他,特意选择植物学专业,决心学好本领,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东华理工大学李荣同教授走上了基层的科技扶贫之路,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走了30余年。

  在地处闽赣交界的黎川,食用菌种植历史悠久,但当地传统的食用菌早已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了。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李荣同一头扎进了企业和种植户中。发明的自动控制烘干装置广受乡亲们的欢迎,他还整合高校科研力量,打造远程数据管理平台,举办电商培训班,使菌菇产品触网电商平台。如今,黎川食用菌在全国有着较高知名度,产量约占国内市场60%的份额。而他在此期间培养的数千名“扎根乡村、服务三农”的学生,不少已成为当地农业战线的业务骨干。

   赣鄱大工匠”单文增

   用“心里的双手”找到人生坐标的独臂教师

  13岁的单文增失去左臂下半肢,但他不向命运低头,终成一代大国工匠,技艺高超的他甘愿放弃高薪职位,甘守三尺讲台。虽然单文增只有一只手,但他却能以每分钟120字的速度单手打字,在今年举办的世界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计算机程序第二名的好成绩。

  他在2008年从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他说,正是因为他在学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能够拥有今天的成绩,他希望通过老师的身份,把自己受到的这样一份爱传递给更多的学生。

  34岁的单文增现在已经任教12个年头了,成熟稳重、爽朗善言的他早已褪去了学生时代的稚嫩之气,他把自己的学习心得传授给学生,同时还根据不同时期给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助学传薪者”李维正

   不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辍学的老校长

  李维正是个对自己异常“抠门”,却对助学“一掷千金”的校长。他把工资大多捐了出去,一直坚持资助困难学生上学读书,不图任何回报。他心中有一个信念:先别人之忧而忧,后别人之乐而乐。

  先前参过军的他1953年复员后,分别在麻山乡、长平乡等地任中心小学校长。身为校长的他目睹无钱读书的贫困学子太多,考虑到个人能力毕竟有限,便成立长平人民教育奖励基金会募集资金助学。从此李维正与他的同仁们走上了一条只讲奉献、没有俸禄,只讲付出、不求回报的奉献之路。他们走家串户,募集捐款,5元、10元不嫌少,百元千元就更好。

  他不仅为基金会义务工作,还是基金会的热心捐款者。尽管他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经常需要住院,然而他依然尽量将省下的钱捐给基金会,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个人捐款达25000元。

   爱心企业家”凃雅雅

   做一位情系教育一往而深的爱国企业家

  祖籍山东的凃雅雅年幼时旅居香港,但她一直关心祖国的和平统一,心系教育发展。她一直积极参加各项社会义捐活动,设立专项基金,累计捐款超过一亿元人民币,用于救助特困学生和失学儿童以及特殊扶贫,并修建了50多所希望小学,60多个医疗所。

  “教育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她特别关心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她设立专项基金,长期捐助孤儿及贫困学生助学金。2017年,在江西省女子中专,开办“李凃雅雅励志班”,赞助100名学生全额费用及生活费。2019年,她又向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捐赠100万人民币,设立“李凃雅雅专项基金”,帮扶贫困女童完成学业。她在任政协委员期间,多次深入到工厂、政府管理部门调查了解情况,就南昌市建设、市政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退休职工的养老待遇等问题提交了多份政协提案。

   教育勤务兵”吴曙

   全心全意做后勤只为建设县域基层教育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对教育发展怎么重视、怎么关心都不会错;对教育怎么投入、怎么加强都不为过”。吴曙,中共婺源县委书记。这些年来,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每年的教师节,她都会与广大教师代表座谈,听取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

  面对教育问题,吴曙自称是教育工作的“后勤兵”。大到婺源县教育发展思路,小到解决教育上的具体问题,她都是亲力亲为。为取他山之石,她还带队北上南下,学习先进的基础教育发展经验,并与上海静安、江苏南通结对,积极推动婺源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教书育人,教师是根本。通过基层走访,吴曙鼓励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县财政拔出451万元用于教师津贴补贴。投入资金4500万元,建设了800多套农村教师周转房、公租房,人人都来得了,留得住。

   “援疆雪莲花”赖扬平

   在祖国最西端开垦基础教育“试验田

  来自于都县的赖扬平于2017年随我省第九批援疆队伍前去支教,跨越5000多公里,抵达我国最西端的新疆阿克陶县,在雪松中学进行为期三年的援疆支教。相比于内地很多学校,位于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的雪松中学,教育资源匮乏。在困难面前,赖扬平决定从纠正散漫的学风入手,将学生拉回课堂。赖扬平将每天20分钟的早读课细化到每天读几个字词、背哪篇课文。每天早读前,赖扬平还会提前站在教室门口,督促学生进教室。

  为了激励学生学习,赖扬平发动已毕业的学生、朋友和亲友同事募捐,筹集到两万多元启动资金,在学校办起“长征源爱心点赞超市”。超市里有赖扬平外出采购的笔、地球仪、台灯、毛巾等学习、生活物品。超市里,所有物品都“明码标价”:5个“”换一支笔……爱心超市特别关注贫困学生,赖扬平说:“如果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爱心超市兑换到需要的物品,会更有成就感和被尊重的感觉。

   心灵呵护师”舒曼

   抗疫中的幕后战士守护民众心理健康

  哪里有灾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和心理志愿者的身影。抗击疫情期间,近14万字的援助日记,30余篇媒体报道记录着他全身心的付出与爱。华东交通大学教授舒曼被誉为危难之中的“心理呵护师”。

  新冠疫情发生后,舒曼和同事们在第一时间成立心理援助团队,搭建网络支持和求助平台,为广大群众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服务。一位武汉疫区的求助者曾向他哭诉:“过年前好端端的一个家,因为疫情的原因,全家都陷入绝望的深渊……”舒曼明白,作为一名疫情心理援助志愿者,除了倾听和陪伴,更重要的是要帮他消除内心深处的恐慌,接纳现实,唤起他内心强大的力量。他还发挥专业优势,在全国范围进行了“后疫情时代心理健康状态大调查”,并撰写智库调研报告《消除社会恐慌,是复工复产的当务之急》供相关领导决策参考。

   乡村播种人”史南城

   让数千学生自愿回流的乡村教育引路人

  1973年出生的史南城,把生命的半数周长都奉献给了自己一直追寻的教育梦。他不甘落后,引领了三所乡村学校跨越式发展。

  2001年,年仅28岁的史南城成为当时余干县最年轻的校长。当他满怀雄心来到九龙乡中心小学时,看到的是破败落后的校园。五年后,九龙中小的巨变证明了史南城的能力。随后调任古埠镇中心小学校长的他得知辖区内学生欣歆的双亲残疾。其父母咬着牙用他们的低保金送孩子去私立学校上学。可一年后,贫困的家庭实在难以负担昂贵的学费。史南城亲自找到欣歆家结成帮扶对子。就这样,欣歆终于转到了古埠中小就读。在新的班上,她的成绩突飞猛进,变得更加阳光和自信。像欣歆这种情况不是个案。

  就是凭着一股韧劲、拼劲,史南城让古埠中心小学创造了一年回流1000多名学生,三年回流近3000学生的奇迹,为古埠百姓每年减负1500万元。

 



2023年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召开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萍乡讯 (江西日报全媒体中国江西网
未来一周将进入强降水集中期
  本报讯 信息日报全媒体记者沈冠楠报道:6月19中国江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