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理财“潜规则” 和小伙伴们:“剪不断理还乱”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通过前三期的介绍,相信你对第三方理财已不再陌生。本期继续和你探讨第三方理财与传统金融机构的“那些事儿”。2013年,第三方理财方兴未艾,颇有“遍地开花”之势。虽贴着“私人财富管理”、“独立性”等标签,却还是未能摆脱传统金融机构做到真正独立,相反,却与他们之间保持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本期为大家选取几组关系,为大家展现这“缠缠绵绵”的爱恨情仇录,借此提醒大家以后往篮子里投钱的时候最好思量一番:把钱放哪里最安全、最合适?
券商 不一样的“暧昧”
一般而言,券商都有自己的销售渠道。产品质量好的时候交给自己的销售团队,有些产品质量可能欠优,这时候可能会交给第三方机构销售。如果客户是通过理财公司介绍过来的,券商会给理财公司“返佣”。返佣返点一般是认购费的80%,即投资金额的0.8%~1.2%,最高可达1.5%。也就是说,客户每投资1000万元,理财机构就可以拿到8万~15万元的回扣,而对于知名的第三方理财机构来说,1000万元只是会员入门的最低标准。一位第三方理财机构相关人士透露,2008年之前,随着证券市场的火爆,少数几家第三方理财机构开始异军突起,“他们手头的客户规模从100万元迅速上升到1000万元以上的级别,这些机构的‘胃口’也变得越来越大”,“返佣”也成了第三方机构的“最爱”。
所谓“返佣”,是指会员在接受了第三方理财机构的推荐并投资了基金、信托、私募或地产之后,销售方给理财中介机构返还相应比例的佣金,佣金比例视产品而定。据了解,佣金收入已成为第三方理财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
银行 相煎何太急
“飞单”军团日益膨胀。据一位银行工作人员介绍,如果银行理财经理向第三方机构介绍客户,销售交易完成后,理财经理通常能与第三方理财机构对半分产品销售提成。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欠缺职业操守的理财经理就有动力做“飞单”。
所谓“飞单”,指的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将“外面的产品”私下介绍给公司的客户。这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但高额的回报着实诱人。由于第三方理财存在监管、风控等问题,部分理财产品存在 “飞单”现象使投资者不知不觉地陷入高风险境地。
“挖墙脚”防不胜防。除了“飞单”,第三方理财还热衷以丰厚薪酬待遇挖角银行员工。据悉,不少有中资背景的第三方理财机构除了成立产品直销团队之外,还设有专门团队来负责公关银行的理财经理,尤其是手中掌握高净值客户的私人银行经理,一度成为他们争相巴结的对象。
看来作为传统金融机构“正规军”的银行也未能摆脱第三方机构的魔爪。
私募 联手玩“有限合伙”
据悉,第三方理财机构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代销信托、基金、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的产品,收取一定的佣金。但随着信托公司自建直销渠道以及券商代销金融产品业务的全面放开,第三方理财机构的代销模式面临很大考验。为此,第三方理财机构也在积极求变,转而寻求自己设计发行理财产品,以有限合伙、普通合伙人的身份发起设立有限合伙式私募产品,为投资者管理资金。
“有限合伙制有着设立门槛低、浪费少、税收少等优势,不过,目前的投资范围还比较有限。”一位研究人士表示,不能进入银行间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第三方理财机构的投资管理能力。而基金公司专户在投资上限制较少,基本上只要第三方理财机构和基金专户合作,就能间接突破投资范围的限制,提高自己的投资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其实,很多第三方都拥有一定的客户资源,并了解客户的理财意图,可以将愿意买私募产品的客户直接转成自己的客户,非常方便。”另一位私募人士表示。
信托 抵挡不住的“利诱 ”
一位第三方人士表示,通过信托公司购买理财产品,一般不会有任何的优惠,但是通过第三方购买,虽然收益率都是相同的,但是他们会把佣金当中的一部分通过隐性的返点、返现或赠礼品等方式回馈给客户,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资源。
由于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法律法规存在空白,行业内也没有行业协会或类似组织,让目前一部分理财公司所从事的委托理财业务成了“灰色地带”。
有媒体报道称对单个产品购买额300万元以上的客户,部分第三方有返点保底0.5%的优惠。一位就职于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通过我们来购买信托产品,会有返点、送礼品等很多优惠,比如你购买的是100万元的信托产品,我们将按照0.5%的返点折现为5000元现金回馈给客户,这样下次客户还会来我们这儿购买。”
有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担忧:“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安全\"的固有形象促成了第三方火热的销售局面。很多客户打电话咨询产品时最关心的都是最高能够返多少点,并与多家销售公司中比较,而对产品的设计及安全性并不做太多关注,哪家给的高便买哪家的产品,“高返点”也成为很多第三方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