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电视边缘化之殇:长虹项目被曝间歇性生产

26.04.2014  14:54

等离子前景之辩:全球市占率不足6%退出只是时间问题?

曾经风靡一时的等离子电视,如今在主流家电市场已难觅踪迹。去年底,有“等离子之父”之称的松下宣布将在2014年3月完全结束其等离子业务。等离子电视市场日渐衰落,全球市场占有率已不足6%,目前仅剩三星、LG和长虹仍在坚守,长虹也是国内唯一拥有等离子面板生产线的企业。

随着等离子阵营日益萎缩,等离子技术的未来变得扑朔迷离。《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发现,“坚守者”四川长虹斥巨资打造的等离子面板项目连年亏损,有消息称,该项目目前已在主动控制产量。同时,四川长虹集团开始低调布局,为其等离子项目谋求商用领域的转型。

等离子电视是否会成为历史?被认为有明显技术优势的等离子是如何没落的?骑虎难下的等离子面板项目如何转型?等离子在商用领域能否逆袭?记者实地探访生产基地与知情人士深入交流,并采访多位面板行业专家及一线家电销售人员,试图通过本组稿件揭开等离子生存图景。

市场篇

等离子电视边缘化之殇:长虹PDP项目被曝间歇性生产

即使是即将到来的五一小长假特惠和2014巴西世界杯,也不能再让等离子电视销售提振起来了,几年前一周上万台的销量早已成为历史。无论是在传统家电卖场,还是主流电商平台,等离子电视都已难觅身影。

多方数据都预示着一个残酷的事实:等离子电视出货量正逐年萎缩,目前全球市场占有率仅5%~6%。据NPDDisplaySearch预计,到2015年末,PDP(等离子)电视将完全消失。

唇亡齿寒。随着PDP电视市场的萎缩,PDP面板生产线也将面临生死考验。有知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四川长虹(600839,SH)旗下四川虹欧显示器件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虹欧公司)运营的PDP面板项目亦面临尴尬,2014年以来,产能压缩、员工分流、库存高企等问题笼罩着绵阳市郊的虹欧公司厂区。

长虹集团企划部部长刘海中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虹欧公司生产状况正常。“目前供货、生产情况都很稳定”,“没有减产”。

记者了解到,2007年左右,国内面板行业群雄逐鹿,四川长虹斥巨资投建PDP面板项目,但该项目自投产以来都处于数亿元的巨额亏损状态,被外界视为四川长虹的业绩拖累。

业内人士认为,从经济效益来看,长虹PDP项目并不算成功,但对于长虹来说,进军上游的尝试是好的,技术和人才的积累都将是丰富的资源,但长虹PDP项目目前需要最大程度地完成折旧。

市场份额加速萎缩

等离子电视就是用来打价格战的,平常一般不销售,因为不赚钱。”成都一家国美家电卖场的长虹电视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今年五一活动期间,整个成都国美卖场只有500台长虹51寸等离子电视在售,售价仅2999元,比同等尺寸的液晶电视便宜近1000元。

面对五一小长假和巴西世界杯的促销良机,长虹在成都市内的多个卖场主打产品仍然以液晶电视为主。“等离子就上一两个型号,没怎么卖,进货也进得少。”上述销售人员表示。

事实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成都多个家电卖场发现,目前等离子电视仅三星和长虹有少量机型在售。有三星销售人员直言,液晶电视是主流,等离子电视产品更多是为了丰富产品线,其价格也比同尺寸液晶便宜近千元,“不赚钱都在做”。

内置机顶盒、WIFI、安卓最新系统、4K、8核芯片、超薄……如今,电视卖场的高频词已经不再是液晶或是等离子了。

等离子早就被市场边缘化了。”家电观察家刘步尘表示,中国做等离子的企业就只有长虹,但长虹在等离子上没有继续发力。

4月19日,记者在国内一主流电商平台检索发现,该平台在成都、北京等多个地区仅有LG、三星、长虹、熊猫等共计5个品牌的8款等离子电视显示有货在售。而在上述地区,液晶电视则有近30个品牌的330多款有货在售。随后,记者检索多个电商平台发现,等离子和液晶电视的在售状况大致与上述情况类似。

国内某知名家电品牌成都销售高管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国内主流家电市场仅有一些等离子特价机型在售,二三线城市或农村市场则有一些低端机型在销售。

受上游等离子面板供应量的限制以及下游对等离子电视需求的影响,目前等离子面板的市场份额在逐渐减小。”奥维咨询B2B事业部总监王东春表示,等离子电视的出货量也呈逐渐缩小趋势。就2014年2月奥维咨询(AVC)的统计数据来看,终端市场的销售是3.6万台,市场占比仅为1.9%。

NPDDisplaySearch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电视机总出货量为2.33亿台,其中等离子电视出货量为1335万台,市场份额约为5.7%;2013年上半年,等离子电视市场份额缩减到约5.1%。据NPDDisplaySearch预测,2014年PDP电视出货量仍将下降48%。

随着市场的萎缩,很多厂家选择了退出。记者了解到,从2008年开始,先锋、日立先后宣布退出PDP面板生产。2013年底,松下正式对外宣称退出等离子电视市场,2013年12月停止生产。由此,全球的等离子面板生产商将只剩下三星、LG、长虹等。

张兵认为,从三星和LG的战略来看,退出PDP也是迟早的事情。据韩国媒体报道,2013年,三星PDP面板产能仅运转80%,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2014年3月底,三星集团宣布旗下PDP面板生产商三星SDI和原材料生产商第一毛织决定合并,这被业内看作三星退出PDP的前奏。

员工称假期越来越多

相比PDP市场的风云变幻,虹欧公司内部技术人员李渊(化名)的生活则略显平静。不过,2014年1月以来,他的假期越来越多。在绵阳市郊的一厂区,虹欧公司国内唯一的PDP生产线仍在维持运转,但李渊和他的很多同事已经感觉到了PDP面临的危机。

据李渊介绍,2014年以来,虹欧公司开始定产定量,每个月基本是生产半个月停工半个月。记者从虹欧公司的多个消息源证实了其间歇性生产的事实,但长虹集团方面向记者否认了这一说法。

记者获取的一份包含虹欧公司生产情况的资料显示,2014年1~3月,虹欧公司共生产各型号的PDP模组约10万台,其4月的生产计划仅为3.7万台。而2013年,全年产量达120多万台,每月生产约10万台。虹欧PDP生产线的设计产能为年产200多万台。

伴随月均产能的压缩,虹欧公司生产线的开工时间也被严格控制。上述资料显示,2014年3月、4月,虹欧PDP生产线计划开工时间都不足半个月。

限产或许与库存有关,截至今年2月底,虹欧公司的PDP模组成品库存量已超过20万台,超过安全库存数量近半,其中超期库存超过6万台。

产能控制之下,员工的工作时间和人员数量自然减少。李渊称,虹欧公司给出的选择是员工自愿分流到长虹其他工厂,收入自然降低,他的几个同事已经选择了主动离开。今年初,李渊和他的同事还收到了来自虹欧公司高管的群发邮件,邮件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控制员工流失。

四川长虹年报显示,虹欧公司2013年营业收入17.4亿元,净利润亏损3.47亿元;2012年营业收入15亿元,净利润亏损7.38亿元。在业内人士看来,亏损并不是虹欧公司最大的问题,毕竟其固定资产折旧每年就有几亿元。

转型”、“经营现金流为正”,这是李渊听到的关于虹欧公司为数不多的好消息。对于转型的方向,李渊也很迷茫,在等离子和液晶的这场战争中,如今长虹几乎孤军奋战。

虹欧公司生不逢时?

与虹欧PDP面板生产线尴尬现状形成对比的是,液晶面板如日中天。动辄数百亿元的生产线在国内外大批量上线,相关上市公司数十亿的年净利润也成为常态。

记者了解到,以京东方为例,总投资328亿元的京东方重庆8.5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及系统项目已开建。2013年京东方旗下的成都、合肥、北京各生产线满产满销,盈利达到23.5亿元,增幅达811%。此外,TCL旗下的华星光电去年净利润达22.6亿元,为TCL贡献了近八成的利润。

梳理近年来的行业发展状况,似乎能够清晰地看到企业在不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能看到等离子没落的偶然与必然。等离子与液晶的战争由来已久,几乎从1993年韩国开发出第一台彩色等离子电视就已经开始。

2006年10月,长虹集团控股的四川世纪双虹投资9990万美元 并 购SteropeInvestmentsB.V75%股权,从而间接持有韩国第三大等离子制造商韩国OrionPDP75%的股权。

这次收购曾被认业内认为是一场难得的成功海外并购。长虹以低于1亿美元的价格就搞定了等离子的核心技术,随之建立起虹欧公司,并斥巨资开工建设了中国第一条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等离子生产线。

2007年长虹正式启动虹欧PDP项目一期工程,规划总投资6.75亿美元,年产PDP模组达到216万片,并规划通过三期建设,总投资超过20亿美元,形成年产600万张等离子屏模组的能力。

正当长虹准备在等离子市场大干一场之时,国内的液晶巨头京东方已经计划在成都建设第二条液晶面板生产线。

2003年,同样通过收购韩国知名企业现代集团分离出的现代电子TFT-LCD(即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俗称液晶面板)业务,京东方得以进入液晶面板生产领域。经过3年时间,京东方第五代液晶面板就实现量产,试生产每月产能已达到3万片基板。

实际上长虹上马等离子面板生产线时,整个市场以液晶为主、等离子为辅的形势已经比较明显了。”刘步尘说道。

2008年,日立、先锋相继宣布退出等离子面板生产,但“只要等离子市场仍在,长虹就是国内毋庸置疑的领袖”,“等离子在大尺寸平板上的技术有明显优势的话语权”,“等离子屏幕比液晶屏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等声音仍然支持着长虹。2009年7月,长虹通过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30亿元,再向虹欧公司增资10亿元。

就在长虹决定向虹欧公司增资之时,两种面板的分化越来越明显。赛迪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在虹欧公司尚未达成量产之时,国内市场等离子电视销量为81.1万台,而液晶电视销量高达870.1万台。

几乎同时,TCL迅速开始布局液晶面板生产线。2009年11月,TCL总投资245亿元的深圳市第8.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生产线项目宣布正式启动,两年后实现量产,2012年达到加工玻璃基板约10万张的满产能,成为TCL利润的主要来源。

PDP未完成的逆袭

2010年初,液晶面板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各大等离子巨头趁机迅速扩产。2010年1月,当虹欧公司42英寸等离子面板实现全面量产216万片时,松下尼崎第三工厂也开始量产,其总年产量已经提升至1200万片。

据了解,当时市场调查机构DisplaySearch大中华区副总裁谢勤益表示,“全球等离子面板的竞争已经进入寡头阶段,松下、三星、LG电子等拥有500万片以上的年产能,要想真正掌握等离子面板的成本优势,虹欧的等离子项目还需要继续扩能。

与此同时,公开报道显示,国家部委领导、各大企业也密集参观长虹。“那时候时不时就有领导来视察,现在很少看到了。”李渊称。

在多方的鼓励下,长虹确认了2007年的规划,宣布将预计共投入20亿美元,通过三期建设,使虹欧最终产能达到600万片,进入全球前三甲,超越LG,紧跟松下、三星。面对液晶面板缺货和价格上涨的压力,TCL、康佳等企业开始向长虹预订等离子面板。

2011年,3D电影 《阿凡达》在全球掀起一股热潮,长虹、松下、三星等等离子厂商曾借势推出等离子的3D概念,同时主打节能、全高清概念,甚至还提出了现在如火如荼的网络电视。此外,等离子巨头通过低价策略杀入市场,一度迎来了强势反击。

奥维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液晶电视零售总规模1692.1万台,同比增长7.8%;液晶电视零售额656.6亿元,销售额同比下跌1.4%。同期,等离子电视的销售量为115万台,同比增幅为29.2%。

不过,短暂的领先并未让等离子重拾优势,液晶面板在经过蛰伏后迅速占领了市场。以京东方为例,虽然经历了上市以来的“6年5亏”,但到2011年底,京东方的4条液晶面板生产线已经全面实现量产,其中第5代TFT-LCD生产线还经历了两次扩能。

随着液晶面板生产能力的恢复及技术的逐渐提高,等离子迅速失去竞争力,低价的策略也并未换来足够的市场占有率,反而让等离子面板厂商不堪重负。2012财年,等离子巨头松下巨亏7650亿日元,连续两年亏损超过7000亿日元,创下其历史次高水平。

等离子面板行业从此一泻千里,市场占有率迅速跌入个位数。2013年11月,松下宣布退出等离子,这让业界人士感到异常遗憾,“等离子是一项华丽的技术,松下的退出让人可惜。

【1】 【2】 【3】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