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约金额何以接连翻番?

15.12.2020  19:11

  本报记者 骆 辉

  12月11日至12日,第三届江西高校科技成果对接会在南昌举行。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本届对接会的规模不如前两届,但快速增长的签约金额却格外亮眼。从2016年首届签约8041万元,到2018年第二届签约2.53亿元,再到今年第三届签约6.01亿元,接连翻番的数据背后,蕴藏着什么?

  对接产业搞科研,畅通产学研链条

  中医药产业是我省近年来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但在中药制造的核心环节——“药分传递”上存在瓶颈,这也是整个中药产业发展的痛点之一。“在与企业接触后,我们围绕提取、浓缩、干燥、灭菌4个制造单元各个击破、逐一攻克。”江西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伍振峰说,科研成果不仅服务了整个行业,去年还拿了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为了让更多高校科研人员产出市场真正需要的科研成果,省教育厅近年来持续开展“千名博士教授进千企”专项行动,在全省高校选派1000名博士、教授,深入1000家企业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改造等服务。

  由南昌大学牵头成立的江西绿色食品产教联盟,根据企业需求研发南酸枣产业化关键技术和装备,获评2019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产教联盟成立后,沟通成本缩减了,科研更贴近市场前沿、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又能服务企业、服务行业。”南昌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陈军说。

  不仅是中药产业、食品产业,我省围绕航空、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等“十大产业体系”,组建产教融合战略联盟和16个产教融合重点创新中心。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落地江西的实施意见》,持续畅通产学研链条,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转化四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热情。

  “通过学科群对接产业集群,我们让企业出题,校企协同攻关,不仅解决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还产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叶仁荪说。

  立足地方抓创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江西经济干部管理学院以“创建中的江西飞行学院”为主题参展,其中学校与企业共同研发的飞行模拟机引来排队等候的体验者,大家期待坐上模拟机体验飞行驾驶乐趣。学校党委书记潘晓华表示,高校科技创新必须贴紧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办好江西飞行学院助力江西航空梦,是学校科技创新攻关方向。

  以嫩茎叶、油菜花、油菜花粉和菜籽油为原料加工而成的油菜花绿豆糕,因口感饱满、香甜不腻、外酥里嫩,得到参观者一致好评。这是对接会上,江西农业大学付东辉教授带来的路演项目。他牵头研发的最美彩色油菜花,已培育38种新花色,取得3项延长花期技术,并开发了一系列深加工产品。他表示,打造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前景可期,这就要求农业科研工作者贴近我省农业大省这一实情找课题,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南昌大学是本届对接会的“大赢家”,不仅获评首批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还与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市第八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青云谱分公司两家单位签订了4.1亿元的合作协议。在南昌大学党委书记喻晓社看来,这一切得益于学校坚持科研方向特色化、创新团队结构化、创新平台功能化、组织模式协同化、科技合作国际化、学术生态规范化,通过变革创新路径、创新模式、学科特区管理与评价机制,形成学校创新体系特色与优势。

  突破校企合作藩篱,实现更大作为

  纵向比,本届对接会成效明显;横向比,差距仍然不小。诚如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罗方述在出席开幕式时所言,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有的高校年均转移转化资金已突破10亿元,甚至更高。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认为,促进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前提是打破科技创新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藩篱,让科技创新成果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有机衔接、无缝对接,改变科技创新供需信息不对称、不匹配的状态。当前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供需信息不对称。企业是市场化运作,产品直接对应市场需求,能够敏锐洞悉消费者对商品的要求,但因为创新投资成本高、见效慢、效益低,往往不愿意投入资金用于创新。而高校是高层次人才聚集地、创新创造高地,却因校企之间供需信息不对称,出现创新工作“供需脱节”“供需不平衡”,导致大量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移转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还不够明显。

  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合理。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得到极大改善,但在市场化运作中,科研人员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仍然存在着利益分配不科学问题,科研人员价值得不到充分保障,降低了科研人员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

  相关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高校与地方、企业签订了很多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但因场地、经费、人员等支持不到位,后期实质性的联合科研攻关、科技创新很难开展,影响了科研人员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校企通合作平台,用好用足用活国家和省里创新创业各项政策,加大技术经理人队伍培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保护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保护知识产权,进一步调动高校科技人员从事校企合作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