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用好农家书屋

29.11.2013  11:25

   我省自2007年试点启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经过五年建设,目前全省已建成达到全国统一规定标准的农家书屋17391家,投入资金近3.9亿元,比国家规定提前三年实现了“村村有、全覆盖”目标。然而近日,不少读者向本报反映,部分地区的农家书屋已从当年的人头攒动变为如今的鲜有人问津,不仅看书的人少了,书架上的灰多了,甚至有些书屋常年“铁将军”把门。其中缘由究竟是什么?近日,本报组织记者分赴一些县市就此问题进行调研,通过对其现状的分析,认为应——

  有书还要“勤吆喝

  本报记者邹海斌

  “我们村的农家书屋平时几乎不开门,除非有什么特殊活动。”11月17日,看到记者前来采访农家书屋,宜春市袁州区岥山社区古江组周女士如是说。

  古江是当地的新农村示范点,建有一座二层的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设在二楼。当日,活动中心大门紧锁,铁门上方挂着“农家书屋”牌子。几位村民告诉记者,农家书屋的钥匙由村民小组长管着,很少开门,也很少有人进去看书。正值周日,很多孩子在村子里玩耍。一名小学生说:“小孩子去农家书屋看书,要有监护人陪着,双休日想去农家书屋看书,可书屋不开门。

  “村里没有农家书屋,即使有也很少人看书,年纪大点的在地里干活,年轻人喜欢玩电脑、手机,我家装了个无线WIFI,刚才就有一群孩子拿着手机在楼下蹭免费的WIFI。”在袁州区湖田镇坪田村桐树下组,一位村民向记者介绍道。记者继续向坪田村走去,沿路传来麻将声,很多村民聚在一起打麻将。记者来到坪田村委会附近的小商店,打听坪田村的农家书屋在哪?几位妇女听了半天,仍不知道农家书屋是啥,搞明白后才告知,村里没有农家书屋,“村里玩风很盛,大家一天到晚打麻将、打扑克,谁还有心思看书?

  11月19日,记者来到袁州区飞剑潭乡周源村采访,只见农家书屋设在二楼会议室里,仅靠墙摆了五个书柜,上面摆放了不少图书,但有些凌乱,灰尘不少。村干部兼农家书屋管理员刘凤连说,周源村有很多养猪场,养殖户会在上午9点多钟或中午来书屋看书,主要看养殖、种植方面的图书。刘凤连告诉记者,周源村农家书屋还搬了三个书柜的图书给明德小学,方便孩子们在校阅读。

  “这儿啥书都有,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晚上也有电灯,我一有空就到这看书,也就不会想到去打麻将了,生活过得很充实。”万载县潭埠镇茵果村村民彭清义说。茵果村结合上级拨付的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投入2万多元配备了电脑、电视、VCD、书柜、桌椅等文化设施,建起了藏书近2万册的农家书屋。

  袁州区洪塘镇一名村支书说,农家书屋多数设在村委会办公楼里,由村干部管理,而村干部多数家里有农活、家事,没有时间天天守着书屋。“从运行情况看,村里来看书的农民并不多,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起很多农家书屋,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有点浪费资源。”这位村支书建议,可以把农家书屋放在村小学,因为农民看书的实在太少,而学生看书相对多些,更能发挥书屋的作用。

  万载县潭埠镇陂田村农家书屋管理员谢明财说:“农家书屋以前冷冷清清,只有我一个人,现在热闹一些了,有的家长带孩子来看书,一些种养大户也喜欢来农家书屋看书,还有很多老人喜欢来看历史书籍。

  陂田村农家书屋为何能积聚起人气?“村里每次组织村民小组长、党员开会,我就在会上宣传推介农家书屋,通过村组干部、党员的进一步宣传,让广大农民知道村里有个免费的农家书屋。”谢明财说:“不宣传,很多农民不知道有农家书屋,只要宣传发动的好,农家书屋就有吸引力。

  送书下乡要合农民“胃口

  本报记者邓爱勇

  新余市渝水区通州街道上屋村农家书屋位于城郊,2007年由村民倡议设立,现有图书、杂志、光盘等各类资料4000余册(张),是新余市首批成立的农家书屋。近年来,媒体多次报道该书屋,在全市数百家农家书屋中有着较高的知名度。11月20日,记者来到该书屋探访。

  正值中午,上屋村农家书屋没有管理人员和借阅者在场。经村民指点,记者找到了管理人员、残疾人刘海刚。走进书屋,只见屋内书架上分门别类整齐摆放着科技、文化、少儿等各类书籍,不大的空间内,摆有供村民阅读的两张桌子和几把椅子,还配有一台办理借阅手续的电脑。记者随手摸了摸桌椅和书架,厚厚一层灰。刘海刚解释,由于他脚有残疾,个子矮小,打扫卫生有些不便,且他经营的村小卖部需时时不离人,难以做到每天有时间和精力打扫。加上书屋周边环境嘈杂,村民少有人在此看书,通常是把书借回家再看。

  上屋村是一个人口超千人的大村。从2007年成立起,刘海刚义务管理该书屋4年,直到2011年7月才获得上级部门每月300元的报酬。目前,新余有100多名残疾人走上了农家书屋管理岗位。在村里采访时,更多的村民对书屋的卫生问题表示理解,他们最为关心的是“什么时候、多久能到新书?”一些村民干脆直言:“看来看去、喜欢看的书就那么一些,要是新书能更新的更快,多一些我们农民爱看、能看懂的书就好了。”据了解,上屋村农家书屋刚成立时,藏书多由村民自发捐赠而来,近年来则转为省、市各相关部门捐赠提供为主。2008年,该书屋获得了五批次赠书,2009至2010年获得了三次赠书,2011至2012年则没有赠书,之后最新的一次补充新书是在今年7月。

  刘海刚告诉记者,村民其实有较大的阅读需求。以上屋村为例,每天到书屋借阅的村民在10至20人次左右,逢年过节时则更多。但从村民借阅的喜好和习惯来看,他们往往更喜欢借阅四大名著等通俗易懂的书籍,一些诸如《菜根谭》、《笑林广记》类的书籍因村民难以读懂,补充进来后也只是原封不动蒙上灰尘。据他估算,在所有藏书中,未被借阅、翻看的书籍所占比例更高。

  “打个比方说,上屋村处于城郊,人均田地较少,村里大部分人以外出打工、经商为主,难以从事种养业。这样一来,科技类、农业养殖类的书籍受冷落也很正常。”刘海刚说,要想农家书屋人气越来越旺,关键是书要选合适,要根据不同农村的实际情况来添置书籍,以满足农民的现实需要。

  培养阅读兴趣除“烦恼

  本报记者刘启红

  11月15日下午,记者来到芦溪县银河镇敖家坊村,探究农家书屋的情况。记者询问一位正在村部门口劳作的村民:“村里有没有农家书屋?”这位村民表示不清楚。

  此后,记者电话联系到村党支部书记敖为学。他告诉记者,村里不但有农家书屋,而且藏书量有四五千册,开放时间为星期一到星期五。图书管理员则由村里的妇女主任兼任,基本上是义务性质的。敖为学还介绍,该村按图书标价作为群众借书押金,还书后即退。在借阅的图书中,有关农村发家致富的参考书籍相对更受农民欢迎。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村民。他们纷纷表示,村里有农家书屋是好事。但平时大家都没怎么去过,大家了解时事主要还是通过电视。村民刘茂圣对记者说:“现在的农村人没有什么学习的欲望了,忙时做做事,闲时打打牌,哪有什么人去看书呢?

  看来,农村群众阅读兴趣的锐减,是当前农家书屋生存中的一个“烦恼”。

  在上栗县彭高镇彭高村农家书屋,记者看到,两个书柜摆满了各类书籍,每本书都贴有编号,其中当下广受读者喜爱的《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等书被放在显眼位置。一个长条桌上摊着一本借阅登记册,上面记录了借书人的借书日期和还书日期。记者大致统计了一下,近两个月内借书的人不超过10人,且借书的人大多为几个“常客”。

  记者在各地农家书屋所见,一个最直观的感受便是,书屋有好书,书屋有制度,但泡在书屋看书的人却不多。“喜欢看书的人,就喜欢来书屋。对于不喜欢看书的人,有没有农家书屋都无所谓。”一位村干部如是说。采访中,一些有识之士建议,要解除这个“烦恼”,必须在全社会特别是农村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调动农民的阅读积极性,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促进农民致富的“黄金屋”、提升农民素质的“社会学校”。

  “一屋多用”值得提倡

  本报记者钟海华

  11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鹰潭市月湖区童家镇大塘村牌底詹家村的农家书屋。书屋坐落在村头,与一个有不少健身设施的小广场相邻。

  走进书屋,记者看到这间大约40平方米的房间里,分门别类地摆放着不少书籍。管理员詹文茂说,大约有4000册书,除了书、书架和桌椅,书屋角落里还放着一台饮水机。随行的区文广新局副局长郑晓锋告诉记者,准备明年再给书屋添两台电风扇。

  对于书屋略显简陋的条件,詹文茂和郑晓锋很无奈。詹文茂说村里没有钱添置空调、电脑。郑晓锋则说,根据相关规定,文广新局也只负责农家书屋的书和书架,场地、设施都是由各村自行解决。不过由于该村农家书屋办得不错,区文广新局正考虑明年为他们解决一台电脑。

  为了充分利用农家书屋,这里不仅是村民们看书借书的地方,同时也成为一些科技文化活动举办的场所。记者看到,书屋的墙上挂着一条“江西省科协系列学术沙龙”的横幅。原来,这里不久前举办了一场针对当地蔬菜产业发展的学术沙龙。“这就是我们提倡的‘一屋多用’。”郑晓锋告诉记者。

  由于并非周末,孩子们没有放学;而且天气晴好,村民们都下地干活去了,所以当天上午在农家书屋看书的人并不多。不过记者还是碰到几位妇女带着孩子来这里看书。

  陈美玲带着3岁的女儿来到书屋,直奔主题地挑了《格林童话故事全集》等儿童读物和《伊索寓言》等光盘,想要借回家看。陈美玲说:“女儿要我讲故事,所以过来挑几本故事书看看。”詹文茂为陈美玲办理借阅登记手续时,记者看到借阅登记表上,以前就出现过几次陈美玲的名字。

  从记录的借阅信息来看,儿童读物、小说以及农业技术方面的书籍是借阅频率最高的几种书。詹文茂告诉记者,牌底詹家村的村民主要以种菜为生,所以农业技术方面的书籍很受欢迎。

  走出书屋,不足百米的地方就是整片整片的菜地。一位老农正弯腰侍弄着脚下的土地,他叫詹恒茂,今年70岁。老人告诉记者,他几乎每个月都会去农家书屋,不过每次去都只看蔬菜种植方面的书。就在上个月,为了准备种植马铃薯,他还特意借了一本《马铃薯种植技术》。“这书确实有用,尤其是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不看书打不死虫,白白浪费了钱买农药,还种不好菜。

  应从“全覆盖”变为“重实效

  本报记者游静

  在江西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改变命运,一靠养猪,二靠读书”。以前,在广袤的乡间大地上,稻香多,书香少,农民“买书难、借书难、读书难”的问题一直存在。如今,被誉为农民文化素质的“加油站”、农村脱贫致富的“信息屋”的农家书屋,已经在省内农村遍地生根,农民拉近了与书籍之间的距离。

  11月下旬,记者从省新闻出版局农家书屋办公室了解到,目前,我省已建成达到全国统一规定标准的农家书屋17391家,投入资金近3.9亿元,配备图书2600万册、报刊35万份、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173万张,接受社会各界捐赠折合人民币约1300多万元,提前三年实现“村村有、全覆盖”目标。

  重建轻管影响作用发挥

  “目前,我省的农家书屋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这种不贪大求全的建设模式易于推广,易于形成规模。”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余建红这样告诉记者。2012年,余建红作为省社科院组织的“江西省农家书屋后续发展研究”课题组成员,去过全省许多农家书屋进行实地调研。

  余建红告诉记者,目前,我省农家书屋的选址主要有村委会(居委会)、村小学、自然村公房(如祠堂、议事堂等)、村民家中4种基本形式;建筑面积大小不等,小的在20平方米以下,大的近100平方米;在藏书量和品种上,各地农家书屋存在较大差距,少的只有1000余册,品种较少,无电子音像制品,多的达3000余册,品种较为齐全,有不少电子音像制品。

  余建红说,这种灵活多变的建设模式固然有利于书屋的推广,但有的书屋由于基础配套设施滞后,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有的农家书屋则因选点布局不合理,村民读书借书不方便。此外,他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有很大一部分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不强,导致部分农家书屋不能按时开放,常常是“铁将军”把门。“这些问题不解决,肯定会影响农家书屋功能的发挥。

  数字农家书屋成发展方向

  针对这些在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省新闻出版局已制定了《江西省农家书屋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规范了农家书屋资产管理、考核及培训工作,明确村党支部、村委会为辖区农家书屋资产管理责任主体,县(市、区)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其业务指导部门,各设区市每年安排一次管理员培训,管理员上岗前必须接受岗前培训。

  建章立制将有助于农家书屋的规范管理,同时,为进一步提高使用率,省新闻出版局还完成了首批2025家农家书屋出版物的补充及更新任务。配送完成后,我省农家书屋图书种类将达到2500种。

  余建红告诉记者:“图书的更新速度还是低于农民对知识的需求速度。”针对这种矛盾,省新闻出版局开始了一些尝试。2012年底,南昌、赣州、新余等地接受中国卫星通讯集团航天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捐赠,建设10个卫星数字农家书屋。瑞昌结合省委农工部农村信息化建设试点,探索利用农业科技网建设数字农家书屋。武宁县利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数字农家书屋,通过乡镇文化站对农家书屋进行辐射,成效明显。

  “数字农家书屋,将成为未来农家书屋的发展方向。”余建红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卫星传播、数字电视、移动阅读等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为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路径。

  短评

  让农家书屋不再建易用难

  作为文化惠民的重要举措,我省农家书屋建设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一些地方的农家书屋渐成“摆设”,陷入建易用难的困境。

  “铁将军”把门、图书针对性不强、借阅者甚少等只是问题的表面,从深层次看,问题关键还在于各地是否真正重视农家书屋的良性发展,对农家书屋的后续维护够不够,在开展农家书屋工作时有没有从方便农民的角度思考问题。

  办好农家书屋,首先离不开充足的书籍。送书到农家,书的内容是不是农民群众喜看乐读、能够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问题的书籍,带着“”味儿的书籍。办好农家书屋,光有“硬件”还不够,如果没有适宜的“软件”,农家书屋很难保持长久活力。建立健全适宜农家书屋发展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很关键。既要因地制宜,更要不断创新,提升农家书屋的“附加值”,让书屋更贴近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只有“硬件”、“软件”相互配合,才能进一步推动农家书屋的建设,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让其真正成为农民群众提高文化素质的“加油站”、脱贫致富的好帮手。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
江西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经济复苏
  (记者刘佳惠子)6月30日,上饶之窗
线上线下双向发力 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
 江南都市报讯 邓津龙、全媒体记者曹章保报道:为全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