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完成棺柩整体套箱打包  初步预计棺柩运输工作13日左右进行

06.01.2016  11:18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工作昨日继续进行,考古人员昨日完成了对内棺和棺床的整体套箱打包,这意味着,即将进入吊运阶段。

  棺柩整体套箱打包工作昨日完成

  昨日上午,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现场看到,考古人员正在用发泡材料等对木箱与内棺和棺床之间的空隙进行填充,防止提取过程中产生碰撞,确保文物提取工作的万无一失。而围绕内棺四周已经用木板制作成一个箱体,仅剩盖板处没有完成。

  由于套箱和内棺之间存在空隙,考古人员边喷洒泡沫材料,边用大灯烘烤,促进材料快速凝固。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信立祥告诉记者,整个套箱工作进入最后阶段,用泡沫材料进行填充,起到稳定和保护文物的作用。用泡沫材料凝固稳定后,工作人员随即钉上木板进行封盖。

  昨日11时许,随着第16块木板上的最后一颗钉子钉下,棺柩整体套箱打包工作顺利完成,打包后的箱体长约4米,宽约1.5米,呈北高南低状。

  由于整体套箱重量将达到近4吨,而目前航吊承重量只有3吨左右,这几天工程队还需要对航吊设施进行进一步加固。信立祥表示,一定会在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再进行吊运和运输,同时文保用房的安全工作还将进一步加强。“初步预计运输工作在13日左右进行。

  不同材质文物将分类保护

  田野考古工作即将告一段落,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遗存文物将集体迁移到室内,进行下一阶段的考古。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李存信告诉记者:“主墓室里出土的每一件东西,都必须进行针对性的实验室考古。目前送进实验室考古的遗存文物,重的有几吨、小的几公斤,大大小小的加起来有80多件文物个体。

  李存信表示,针对不同材质的文物,将分门别类地进行分析检测和整体性的保护。比较脆弱的文物将保存在低氧工作室里,防止文物继续裂化,保存在现有状态下,进行样品的分析检测,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目前实验室的设备依然在完善中,正在逐步配备仪器。两层楼一共有10个房间,针对不同文物,不同材质进行分析检测、制图、三维扫描、资料录入等,为文物留取充分全面的资料。

  实验室航车帮助文物“倒立

  在考古实验室内看到,在实验室顶部两边安装有轨道,轨道上装有航车,看起来,就像是进入了一间机械制造厂。那么,这种大型的机械设备,在考古实验室中会有什么作用呢?李存信介绍,航车是用来帮助文物“倒立”使用的。

  在实验室内,整齐地放置着一排被装箱打包的大件文物,这些文物都是待清理的。“如果在清理过程中,发现文物的叠压过于严重,无法继续进行清理时,工作人员便需要运用这个航车吊装,对箱体进行180度的翻转,从底部向上翻,然后进行逆向的考古发掘,我们会保证每一件出土文物的完整程度最大化。所以说就需要这么一件大型的翻转设备,吊装文物时能顺利地翻转过来。” 据了解,实验室设计安装的航车承重达1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