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多箱文物入台历程:张大千将黄金“挤下”飞机

03.03.2015  13:54

  半个多世纪前,五千多箱故宫文物辗转迁入台湾,事隔多年,再次提起这段历史,依然令人唏嘘不已。

  人们知道,北京有座故宫博物院,台湾还有座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中65万件艺术珍品,其中92%的文物来自于北京紫禁城的清宫遗存,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国之瑰宝。60年的两岸相望,对13亿大陆国人而言,它们是那般神秘。

  记者从昨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1月12日起,由纪录片《故宫》原班人马精心打造的12集大型纪录片《台北故宫》将在央视强档推出,为人们揭开60年前的历史谜团,对这些国宝先睹为快。

  65万件珍品片中亮相

  “台北故宫藏有65万件文物,大陆13亿人基本是没有见过的,隔绝了60年。”《台北故宫》的总撰稿胡骁说。《台北故宫》共12集,追溯了文物迁台历史和台北故宫现状,并对书法、绘画、青铜、瓷器、珍玩等台北故宫馆藏国宝一一进行介绍。

  台北故宫65万件藏品多数为中国历代皇家收藏,是代表中华文明的顶级文物:现存铭文最长的毛公鼎、西周散氏盘,传世仅数十件的宋汝窑天青瓷器、蜚声海内外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煌煌巨制《四库全书》,苏轼《寒食帖》和黄庭坚《花气熏人帖》;另有阎立本、米芾、蔡襄、宋徽宗、文征明、唐伯虎等从唐代到清代的历代名家书画等等,令人目不暇接。

  翁宅会议议定迁台

  1948年11月10日,南京市鼓楼区的一处院落中正在召开一个秘密的会议。

  来开会的一共8个人: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院长翁文灏是这所官邸的主人, 这次会议的倡导者、教育部次长杭立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傅斯年,教育部长朱家骅、外交部长王世杰、考古学家李济、中央图书馆馆长蒋复璁、故宫博物院的古物馆馆长徐鸿宝。

  这是一次非正式的秘密会议,所有的人都认为南京已经岌岌可危,存于南京的文物极有可能毁于战火,这8个人一致主张将文物迅速迁往台湾。会议决定先抢运故宫600箱精品,并推举杭立武全权负责文物迁移的事。很快,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院长孙科签发了批准文物迁台的文件。

  《南京条约》首批转移

  翁宅会议短短1个多月后,5大机构的第一批文物登上了驶向台湾的国民党海军“中鼎号”。

  首批运往台湾的国宝一共712箱,它们是来自五个机构的顶级国宝,其中包括故宫博物院的皇家收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安阳殷墟出土文物、中央图书馆的宋元古籍以及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大批珍贵文物。

  更值得一提的是,60箱重要的外交档案和国际条约文本也随“中鼎号”前往,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南京条约》。

  民间商船参与运输

  通过水路迁台的文物一共3批。令人想象不到的是,除了国民党海军军舰,国民党还租用了商用客船来运送文物。

  1949年元旦过后,国民党政权岌岌可危大势已去,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加快了文物迁台的步伐。但国民党海军已经派不出军舰来了。杭立武无奈之下只得包租了招商局的“海沪号”用以抢运第二批文物。

  第二批运出的文物共有3502箱,是迁台文物中最多的一批。这批文物中包括为数众多的善本书。这些书原本都是摆在书架上,参与人员钉制木箱、建立目录,忙了两个月才把它们整理好。这其中包括著名的文渊阁《四库全书》。

  追讨日本劫掠文物一并赴台

  1949年1月29日,“昆仑号”从下关起航了。这也是第三批迁台文物,1248箱国宝中包括蜚声海内外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就在“昆仑号”起航前最后一刻,杭立武又派人送来四只大箱子。这四个箱子里装着一扇木镂雕镶翠玉屏风,这个屏风颇有来历。它其实是汪精卫送给日本天皇的礼物。抗战结束后,中国向日本追讨劫掠文物,连这件也给追讨回来了。而这4大箱里装的正是从日本追讨回来的第一批文物。

  当时,已经超载的“昆仑号”再也装不下那四只大箱子了,当禇廉方得知这批国宝的来历后,便下令将官兵寝室内的办公桌椅全部拆除,硬是将这四箱文物搬上了船。

  两年以后,日本又将从中国劫掠的105箱文物分6批陆续归还国民党政府,这些国宝后来都直接从日本运往台湾高雄。

  北京故宫现存珍宝如何留下

  从1948年12月21日到1949年2月22日,短短64天里,南京下关到基隆港这条水道上,总共有6个机构的5522箱顶级国宝被运到了台湾。北京故宫里的文物却得以保存,没有流走一件,这一切都是因为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

  在国民党运送文物期间,杭立武的电报雪片般地飞向北京故宫,催促马衡精选故宫文物空运南京。1949年1月14日,沉默了多日的马衡终于和这位老朋友摊了牌,他在给杭立武的一封信中说:“医生不让我坐飞机,因此我暂时不能离开北京,我希望运完这三批文物之后,不要再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