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岭人的幸福时光

26.01.2022  09:19

岭晒秋。本报记者曹诚平摄

  清晨,白雾缭绕的篁岭,山墙错落有致,房舍鳞次栉比。白墙黛瓦的“天街”逐渐醒来,飞檐翘角下,高高挂起的红灯笼,为古村增添了浓浓的年味。到“梦里老家”过大年的游客,穿梭在古老的徽派民居之间,热热闹闹、开开心心地到处“打卡”。

  篁岭,位于婺源县江湾镇东南7公里处,是一个始建于明代中叶的典型山居村落。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残壁断垣、破败不堪的半空心村。

  “有能耐的,都搬到山下去了,没路子的,只能在山上守着一两间破房、三四亩薄田,种一点水稻、捡一点茶籽,勉强度日。”曾经担任篁岭村主任、现任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曹钳松感慨地说,“那个时候的篁岭人日子过得苦巴巴的。

  篁岭由衰落走向兴旺,得益于篁岭生态旅游开发。2012年2月,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以“产权置换,搬迁安置”的模式,在山下建设篁岭新村,106户村民搬迁下山,住进了交通便利、漂亮舒适的新居。古村则修旧如旧,被打造成一个网红景区。景区还将附近村民1000多亩荒芜土地流转过来,打造成梯田。篁岭独具特色的晒秋图景和梯田花海,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2019年,篁岭接待游客145万人次。每年油菜花开的季节,有的村民光卖油菜花环,每天收入就有四五千元。

  当金色的暖阳洒满篁岭,“晒秋大妈”汪杏花就和其他乡亲们一样开始忙碌起来。硕大的竹匾从家家户户的木阁楼上支出来,红色的辣椒、金色的皇菊、白色的扁豆、黄色的南瓜,勾勒出五彩斑斓的美景,延续着古老的农耕文化。

  晒秋,晒的是丰收,晒的是美景,晒的是幸福。今年44岁的汪杏花,2010年之前一直在浙江一家制鞋厂打工。“那时候,人在厂里,心在家里,孩子老人都照顾不到。想回来吧,可是在这穷乡僻壤,找不到事做啊!”汪杏花说。

  篁岭生态旅游开发,把荒山穷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景区安置了400多人就业,其中八成是像汪杏花一样的篁岭以及周边村民。“我现在每月工资有3000多元,还有五险一金,收入比以前在浙江打工高,还能照顾家庭。”汪杏花乐呵呵地说,“我很喜欢这份工作,我每天可以用丰收的果实拼美景,可以唱歌、跳舞,很快乐、很开心!

  从学生时代起,村民曹加祥就喜欢用相机捕捉篁岭四季变换的美景。他从没想过,有一天家乡会通过他的镜头走红。

  2012年之前,曹加祥在浙江一家服装厂打工,当时月薪8000多元。听说家乡在发展旅游业,他立即辞去工作,回到篁岭。

  “刚回来时,月薪只有1500元,但我坚信,篁岭一定大有前途。”2014年国庆,经曹加祥策划,汪杏花巧手布置,一幅用辣椒、稻谷等拼成的巨幅国旗出现在景区,晒秋从此成为篁岭独特的印记。如今,曹加祥的月薪涨到6000多元。“2014年至2016年,我连续3年荣获公司的特殊贡献奖。在这里,我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曹加祥自豪地说。曹加祥还将自家的房子改造成民宿,最多时,他家8个房间接待游客的年收入达到40万元。

  眼下,位于山脚下的篁岭新村,到处洋溢着新年的气息。村民们一边忙着迎新年,一边忙着接待游客。村民曹爱珍忙完景区的工作,又赶到家中,整理客房。今年50岁的曹爱珍,丈夫长期患病,生活不能自理。以前在山上居住时,收入几乎为零。为了生计,坚强的她不得不带着丈夫外出打工。通过产权置换搬迁下山后,破房换新房。如今,她除了在景区上班有一份固定收入外,家里还拿出3间房来开办民宿,收入也不错。“如果不是靠着篁岭旅游,我一个女人带着残疾的老公,真不知道该怎么过下去!”说起生活的变化,曹爱珍心存感激。

  在距离篁岭新村不到5分钟车程的晓鳙村,烈士后代曹永忠将自家的民宿命名为“初心山庄”。去年,他的民宿纯收入达到40万元。“做本分事,赚干净钱,不能给祖上丢脸。”曹永忠说。

  一个景区,带富一个片区。如今,在篁岭新村以及附近的晓墉、林角、敕坑等村,民宿已经发展到300多家。

  老宅是祖上留下来的,新路是今人闯出来的。篁岭生态旅游开发,实现了生态资源向市场资源的价值转换,解决了开发与保护的矛盾,走出了一条古村保护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的成功之路。如今,篁岭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已由搬迁前的30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4.2万元,彻底拔掉了穷根。

  篁岭的变化发展之路,其根本在于坚持因地制宜、错位谋划,以古民居为载体,以特色旅游为基础,以自然风光等生态资源为依托,注重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力创品牌、扩大影响,促进农村新业态新产业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稳步筑牢了乡村振兴基础。

  春节前夕,记者行走在篁岭的村村落落,看到的是一张张自信、阳光、满足的笑脸,村民发自心底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本报记者 李  旭 曹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