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米服务圈”聚小爱成大爱 奉新用爱心与真情描绘和谐之美

27.06.2014  09:59

    “我家的水管漏水了,能派个人来维修吗?”,“没问题,10分钟后就会有人来,请告知你家详细地址。”这是奉新县东门社区某小区居民的一个普通求助电话。就凭这样一个电话,就能轻松搞定原先到处找人都办不了的事,但这只是奉新县创新社会管理,建造幸福和谐社区中的一个细小事例。该县2006年开始,将社区从城关镇中剥离出来,设立了专以建设与服务为职能的社区管委会。经过八年的探索,形成了一套网格化管理、百米服务圈、居家养老服务、法律顾问等为内容的经验做法,为社区营造了一片爱的绿洲。

    实行服务网格化

    当你来到奉新县的每个社区或居民小区,都能看到一张大大的网格图表,上面有从管委会、社区、居民小组、楼院长、居民分级管理服务方式。哪个居民有求助需要,只要拨通所在楼院长的电话,根据求助事项大小,便会逐级得到沟通与办理。

    社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钟茂芳告诉记者,2006年,县委、县政府大胆改革,把原先城关镇对赋予的大包大揽职能分离一部分出来,专门设立社区党工委和社区协调办,集中精力专抓社区建设与服务。经过一番探索,建立了一个四级管理服务体系,即管委会与14个社区为一层网格,各社区与78个居民小组、395个楼院、居民分别为三层网格,4个网格紧密贯通,形成一个拥有500余人参与管理服务的网格管理体系,使社区管理真正做到无遗漏、无缝隙。

    在东门社区所在的伟星小区,记者来到一栋楼房前,发现每个单元楼道前都挂了一个告知牌,上有楼院长的照片、姓名、电话、职责范围。记者随机询问了一名叫徐小英的楼院长,她介绍说,本楼院居民有求助第一时间先向她反映,根据自己的职责范围,如果是水管堵了、楼上住户衣服往下滴水等小事,她会马上联系找人上门维修或上门劝阻邻里纠纷。如果超出范围,就会向上一级责任人反映。而当一名楼院长每月社区只发几十到一百元电话费,基本是尽义务。

    构建百米服务圈

    在奉新县的社会管理创新谋略中,还有一个广为群众称道的核心服务途径——“百米服务圈”,这个做法已成为全省社区建设的一面旗帜。其含义是以社区为中心,以居民小组为基点,划出一个半径为100米的服务圈,让服务圈内生活遇到困难的群众离家不出百米或10分钟就能找到服务人员。

    “现在生活确实感到方便,有了困难哪怕是深夜也有人来帮助。”这是宫保地社区的张大妈向记者道出的心里话。她说自己是一名独居老人,有时天气不好买米买菜出不了门,她成了楼院长赵家梅的固定服务对象,还像亲女儿一样带她上医院看病。被评为全国孝老敬亲模范的赵家梅,还与10多位非亲非故的孤寡老人结成帮扶对象,成为百米服务圈的明星服务人员。

    80多岁的邓在英老太太告诉记者,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原先感到特别孤独无助。现在抬腿就来到服务中心,玩累了有床休息,饿了花上6元钱就能吃上可口的饭菜,晚上回到家有什么事,一个电话就会有人上门服务。 该县组织部长肖晓介绍说,像宫保地这样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整个城区的14个社区都已覆盖,可以说是全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战场。这项服务除了政府财政上的资助外,并有不少志愿者、幼托、医疗机构加入到这个行列。

    法律顾问助维稳

    在奉新县多元化创新社会管理的做法中,还有一个彰显人性化、蕴涵温情的途径,这就是建立法律顾问制度,聘请热心公益事业的律师与政府职能部门组成一个化解纠纷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的绿色通道。

    该县政法委书记余启利告诉记者,奉新县前几年社会矛盾较多,尤其是2010年,信访总量高位运行,全县信访总量达1278批次5579人。面对严峻形势,县党政领导干部纷纷下基层摸实情、听民声、寻良策,才找到一条引导群众“信访不信法”的途径,目的是让有诉求的群众用法制意识去维权。于是,全县18个乡镇、22个行政执法单位、18个企业均聘请了法律顾问。中央相关领导、江西省委主要领导先后对这一做法做出批示,建议各地学习借鉴。

    法律顾问一般都在各乡镇、社区设立工作室择日坐班,定期免费接待群众来访。在接访过程中,法律顾问既为来访群众解答疑问,也成为调解员,实在无效还可引导有理有节地进入诉讼程序。余启利说,受聘的法律顾问充分发挥人缘、亲缘、地缘的优势,注重运用乡情、亲情、友情的资源,以法治方式化解矛盾。至今年5月,法律顾问参与诉讼仲裁调解事件146件,调处成功率达98.6%,来县集体上访批次同比下降43.4%,维稳工作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新景象。(来源:信息日报 记者陈国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