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亮:“100粒大米有多重”,称出几多忧愁

30.03.2015  11:33

  “100粒大米,称一称有多重?”这不是在超市买东西,而是常州市溧阳某小学四年级一位数学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一道家庭作业题。这道题却引起了家长的吐槽,学生家长付(化姓)先生在网上发帖抱怨:“这个题目太奇葩了。(3月28日《现代快报》)

  从老师出题的本意看,布置这道家庭作业题,并非为了益智,而是要一个实实在在的重量。因为她旨在“想在上课之前请学生们去了解一下100粒米的重量究竟是多少,为后面感知一亿粒米的重量做准备。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中感受大数目的实际大小,积累数学经验,培养学生的数感。”然而就是这么一道看似并不复杂的家庭作业题,却称出了几多忧愁。

  忧愁一,老师让学生回家去称,不如直接告诉标准答案,然后让他们铭记于心。原因在于,称100粒米根本不是“技术活儿”,除了让他们学会识秤外,仿佛无它裨益。同时米粒有大小和湿干,秤有准与不准,势必导致学生称出的百粒米重量五花八门,根本形成不了统一答案。因此从出题的本意看,与其绕圈子折腾学生,不如直接供出标准答案。这样以标准重量为基数形成的概念,才能确保学生日后“在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中感受大数目的实际大小”时“数感”的更加趋同和准确。

  忧愁二,老师忽略了一个现实,普通家庭有秤的少,有小计量秤的更少。这就势必给这道作业题的完成,增加了更多时间和物质成本。学生家长为了配合孩子完成这道家庭作业,要么去买秤,要么去借秤,要么去求助商家,要么去求助网络。兴师动众、费时费钱,换来的却只是一个未必标准的重量答案。这种一“”动全家的代价,只能说明出题方欠考虑,将本简单化的东西搞复杂了。

  忧愁三,一看此题很“奇葩”,家长就越俎代庖。反映出某些家长,在孩子遇到难题前,表现出的另一种宠爱。这种宠爱看似是在为孩子解围,其实是在害他们。因为任何的代劳都无助于孩子的独立成长,反而会扼杀他们的原动力、创造力,禁锢他们思想和思考。正确的方法应是引导、开导和启发,而不是代劳、代办和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