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外粮食损耗一年超过700亿斤

20.10.2014  13:19

  

                一根玉米的“减粒

  (新华社发)

  收割机漏不捡、存储火烧霉变、流通搬运抛洒、加工过度抛光……仅生产后环节,我国一年损耗的粮食就超过700亿斤,接近我国粮食总产量的6%,相当于产粮大省吉林省一年的粮食产量。粮食产后损耗已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消费环节的损失浪费更是触目惊心,据有关专家估算,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食物约合2000亿元,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收割

  机械收割遗漏多

  拾穗不如去打工

  机械化收割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增加粮食遗漏数量。黑龙江省一些农民介绍,以前人工收玉米时都是先把玉米秸秆割倒,然后再把玉米棒逐一掰下来,拉运到家里后再脱粒。这个期间的工作大部分都靠人力,干活仔细,收的过程中损失很少。

  但机械化收割后有了变化。黑龙江省勃利县勃利镇星华村农民齐云朋说,有时候玉米水分少,玉米粒比较干、脆,收割玉米棒时就容易掉下玉米粒子。赶上玉米倒伏,还会落下一些玉米棒子,每年这样的损失都不少。

  水稻收割也同样如此。黑龙江省海伦市伦河镇西伦村甄士玖是当地的水稻种植大户,他说,在机械收割水稻过程中,经常会有稻粒顺着稻草被抛洒出来,这种损耗很难算,但肯定不少。

  如今生产机会成本的增加,使很多农民不再愿意去理会这些零碎的粮食。一些农民告诉记者,搭上一天工夫,在地里找那么一点稻谷或玉米棒子,不如出去打一天工,更多的钱都挣回来了。

  仓储

  农户储存鼠吃霉变

  国营粮库火烧连年

  记者在吉林省的四平市、长春市部分地区的农村采访时发现,不少农民家里储粮还是采用直接堆放在地上的方式。殊不知这样的储粮方式造成浪费不说,还极易导致霉变。吉林伊通县黄岭子镇莽丈村农民陈凤东说:“对粮食保管,我们也很头疼,老鼠吃、地返潮,再小心都有损失。

  吉林省粮食局局长韩福春说,在吉林粮食主产县市,80%-90%的农户都是采取“地趴”式储粮,因设施简陋,技术水平低,粗放经营,粮食损耗高达11.77%。

  记者在广东、山东等地采访了解到,当前农户储粮中都存在着与吉林类似的情况。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农户家庭储粮装具普遍简陋等原因,农户储粮损失率约为8%,每年仅这一环节的粮食损失就达400亿斤。

  在粮食仓储环节的损耗,除了农民储粮,“国有粮库”因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损耗也不可忽视。2013年,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粮库起火,仅过火粮食就高达4万多吨。今年10月,存有42000多吨玉米的中储粮黑龙江海林的仓库再次发生火灾,大火持续50多个小时。

  运输

  从北到南多道转运

  粮食损耗难以统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粮食收储企业由于存储设施简陋,运输方式落后,不仅增加了存粮风险,还制约了粮食的中转调运,增加了粮食在流通中的损耗。

  在吉林一些地区,多数粮食仍是包粮运输。业内人士介绍,包粮运输出于成本考虑,都不会用什么好袋子,在搬倒、运输过程中难免会破漏,这个算不了,只能是漏多少损失多少了。记者在从吉林长春市前往四平市的途中,看到一辆运输粮食的汽车尾端不断有玉米粒洒落出来,甚至像水流一样一直不断。

  目前东北不少粮食运往南方都要经过多道转运:粮贩子从农民手中收粮后,集中运输卖给当地粮库;到了粮库以后,如果走铁路,需要先用汽车运到火车站,运到销区后再倒汽车,才能到市场批发商或者加工商的手里。东莞市南方粮油有限公司经理蔡焕元说,从东北到东莞,走铁路最少三四次搬倒,每搬倒一次就多一部分损耗。但具体损耗了多少,每一家每一次都不一样,不好统计。

  加工

  过度加工造成浪费

  多次抛光降低营养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购买大米时,不仅要求口味,还要求卖相。长期研究粮食安全问题的华南师范大学三农研究所所长胡靖说,以前大米加工去壳后简单清理就行了,但现在消费者要求“光鲜”,大多数大米都会进行抛光,甚至多次抛光。

  “大米抛光加工后,看起来的确是晶莹剔透,卖相良好,但事实上,抛光一次,大米就减少一层,降低了出米率。也就是同样数量的稻谷,抛光越多,产出的大米成品就越少。这事实上是过度加工,变相浪费了粮食。”胡靖说。

  北大荒米业集团御绿制米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李桂英告诉记者,粮食过度加工,不仅降低营养,而且会增加生产成本,从粮食安全和消费者营养的角度来说,得不偿失。

  新华社记者吴涛管建涛齐海山张志龙

  分析

  粮食生产后需全流程科学管理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一句话,道出粮食生产的不易和粮食安全的必要。然而,我国每年餐桌内外的粮食浪费超过三分之一!着实让人惊心触目。从一些公开的信息可知,在餐桌浪费已受到广泛关注,并通过“光盘”等时尚社会风气得到一定扭转的背景下,餐桌外巨大的损失和浪费也不容忽视。

  我国尚有8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近2000万城市低保人员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国情决定了我们决不能大手大脚、铺张浪费,宝贵的粮食要颗粒归仓。但是,因粮仓老旧导致存粮受潮发霉、因储运薄弱导致粮食抛洒率过高、因不当加工导致粮食浪费严重……粮食的收、存、储、运及加工环节技术、设备和管理理念的落后导致的“跑冒滴漏”,却让宝贵的粮食未上餐桌就已“消失”。

  粮食安全具有非凡的战略意义,堵住浪费黑洞就是保障粮食安全。如果无视因技术和管理原因造成的粮食损耗,不经意间让粮食从眼皮下手指尖悄悄溜走,既对不起汗滴禾下土的农民,也对不起国家每年进口粮食的大量花费,更无法面对过亿的困难群体。

  遏制粮食餐桌外的浪费,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想方设法加强粮食生产后全流程科学管理,提高节粮减损能力,这需要从官方到民间的齐心协力。从改换储粮设备,淘汰落后的储存方式开始;从增加粮食流通科技含量,建设现代化农业物流体系开始;从引导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升级,树立科学加工粮食的理念开始。总之,就是要对粮食从生产、流通,再到加工全过程进行堵漏改造,有效抑制餐桌外的“跑冒滴漏”。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杜绝粮食浪费,保障粮食安全,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切实把餐桌外的粮食浪费黑洞也堵住,才能增益粮食节约,确保颗粒归仓,更好地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新华社记者伍鲲鹏郑玮娜

  时评

  让节粮爱粮成为一种习惯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上周是我国的爱粮节粮宣传周。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人民生活越来越好,但浪费粮食的现象也随处可见。“节约”一词在不少人的心里日渐被忽视。吃饭已经不成问题,粮食节约还有必要提吗?

  在我国,每年浪费粮食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不可小视。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吴子丹表示,我国每年仅在粮食储存、运输和加工环节造成的损失浪费就高达700亿斤,而消费环节,即餐桌上的浪费约合2000亿元,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随随便便倒掉的一碗饭,扔掉的不仅是粮食,还有宝贵的自然资源。为了13亿人的饭碗,土地即使很“”也难以休耕,灌溉用水在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很紧张的情况下依然要千方百计“”出来,每生产1公斤粮食要消耗800公斤水。粮食浪费越多,水土资源消耗就越多。当代人的浪费,威胁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

  当我们不为吃饭发愁时,全球还有8亿多人饥肠辘辘、营养不良,与此同时,每年生产的粮食有约三分之一被浪费掉。在我国,还有8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近2000万城市低保人口,粮食支出依然是他们关心的问题。

  “中国今后对粮食的需求会不断增加。”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代表伯希·米西卡说,中国每年新增几百万人口,吃饭问题要解决;随着城镇化发展,人们膳食结构在改变,肉、蛋、奶等消费增加,对饲料粮的需求急剧增加,粮食供应压力越来越大。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播种、锄草、浇水、施肥到收获,每一粒粮食饱含着农民数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只有爱惜粮食,才能体现对自然馈赠的敬畏和对耕耘者的尊重。

  爱粮节粮,应该成为每个人的习惯。随手的节约,积累起来就是不小的数量。餐馆就餐,不要好面子过量点餐,剩菜可以打包;吃自助餐,按需取用、少量多次;多吃粗粮,既平衡膳食、有益健康,又减少加工过程中的损失,都是我们的举手之劳。

  同时,相关部门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存储、运输、加工过程中的浪费和损失。当爱粮节粮成为每一个人的习惯,我们就能战胜饥饿这个“无声的危机”。新华社记者于文静

  新闻数字

  我国每年餐桌上浪费2000亿元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生产的粮食中有35%被浪费,其中餐桌外的浪费就高达700亿斤。

  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吴子丹日前表示,我国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等环节存在大量浪费现象,每年仅在粮食储存、运输和加工环节造成的损失浪费就高达700亿斤。消费环节的损失浪费更是触目惊心,据有关专家估算,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食物约合2000亿元,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解决粮食浪费问题,是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一大挑战。”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朝鲜·蒙古代表伯希·米西卡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粮农组织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仍有8亿多人在忍受饥饿和营养不良,而全球范围内,所有食物在人们消费之前,就有多达三分之一遭到损失或浪费。每年约有500万五岁以下儿童死于和营养不良相关的疾病。

  专家指出,今后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推进粮食储存、运输、加工和消费等各环节的减损和节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户科学储粮,引导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和适度加工;大力倡导简朴务实的餐饮消费观,培养平衡膳食的饮食习惯,从娃娃抓起、从每个家庭做起。

  新华社记者 于文静

  新闻链接

  广西存粮的“小账本

  粮食从收获,到仓储、加工、流通,如果能够尽可能减少损耗和浪费,节约意义和经济效益都是巨大的,我们不妨以广西储粮环节为例算算账。

  近年来广西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40亿公斤左右,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广西人均耕地仅为全国平均数的70%,进一步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空间有限,随着城镇化进一步发展,节约粮食、确保粮食安全显得格外重要。

  广西地处南方高温高湿地区,过去由于投入不足等问题,各地农民的储粮设施比较简陋,粮食在储存过程中浪费十分严重。“过去农民都把粮食存储在麻袋、编织袋或者大缸里,往往因为老鼠偷食或者漏雨发霉等原因造成粮食损耗。”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局局长黄显阳说。

  据广西粮食部门统计测算,广西农户粮食产后因储存不当损失率为9.7%左右,按广西粮食年总产量140亿公斤计算,年损失粮食达13.58亿公斤。若按年亩产800公斤计算,相当于年损失170万亩的粮食产量;按每公斤粮食3元计算,每年损失达40.5亿元,这一数据十分惊人。

  此外,一些基层粮库陈旧老化、设施落后、仓房长期“超龄服役”,不少粮库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影响粮食存储安全,加快粮食仓储设施建设迫在眉睫。

  记者在兴业县了解到,当地有14个粮库,其中10多个粮所位于偏远的乡镇,粮库陈旧,一旦管理不慎粮食存储就可能出现问题。

  “每到一个粮库都要进行温度、霉变、虫害等指标检查,工作量大。”兴业县粮食储备管理公司经理王永广说,“粮库职工看到地上掉有粮粒,随手捡起后放入仓库,这已成为一种习惯。因为每一粒粮食都不应被浪费。”新华社记者 张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