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工作要克服三种病

17.04.2015  12:15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推进2015年度各项重点工作落实,做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阶段性工作,确保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的扶贫开发工作思路转变到位、措施落实到位,日前省扶贫办开展了全省建档立卡精准扶贫调研督查工作。(4月14日《河南日报》)

  贫困问题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拦路虎”。精准扶贫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在深化改革进程中提升精准扶贫,在坚持韧性奋斗中落实精准扶贫。但是,要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和整体战,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并非易事。尤其是在抓精准扶贫工作中,容易出现“虚浮、急躁、畏难”等三病,因此,一定要努力克服。

  一要克服“虚浮病”。现实中,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喜欢玩“”的,爱做表面工作,甚至错误认为跟贫苦户见了面,打了电话,就是开展了精准扶贫工作。下到贫苦户家却不仔细了解贫苦户的家庭情况,不去帮助分析其贫苦原因,也不去想如何解决贫困的对策。这种走形式的精准扶贫,能有效果吗?有的追求创新,却不考虑实际情况。比如,有的地方把领导干部跟贫苦户建微信群,作为搞精准扶贫工作的一项考核指标,显然,很不科学,微信群看起来可以随时把致富信息发给贫苦户,可又有多少贫苦户会玩微信?因此,精准扶贫工作要实打实,考核办法要考核实的,不要考核那些虚的东西,要防止犯“虚浮症”,要真抓实干。

  二要克服“急躁病”。有些领导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常常追求短期效益,认为扶贫就是给钱给物,满足于半年几个月就见效,一年内完成扶贫任务,实际上产业扶贫往往周期长,农业产业更是如此,有时还见效慢,所以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处理好短期扶贫与长期扶贫的关系,短期扶贫主要应急性解决生活所需,比如大病救助等,长期扶贫才是根本,比如学技术解决就业问题,帮扶产业发展生产,增强其“造血”功能。

  三要防止犯“畏难病”。有些领导干部认为精准扶贫很难识别,特别是对“五保户”、“低保户”以外的扶贫对象更难识别,收入难以计算,关系难以平衡,帮扶措施更难制定,弄不好会使扶贫工作有失公正,还会助长扶贫对象“等、靠、要”思想,错误认为精准扶贫工作不可能做好,做了白做,吃力不讨好。

  笔者认为,要做好当前精准扶贫工作,要综合施策,要克服“三种病症”。首先,要在精准识别上下功夫,对扶贫对象要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管理,对假扶贫,扶假贫的要实行责任追究,让投机钻营者捞不到好处,让循私舞弊者受到应有的惩戒;其次,要在帮扶措施上实行资金扶贫与技术扶贫相结合,实物扶贫与文化扶贫相结合,个体经济帮扶与培植集体经济相结合;最后,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办法,要务实,不能务虚。这样,以“精准识别”为基础,以“精准施策”为前提,以“精准考核制度”为保障,才能真正实现精准扶贫,才能确保扶贫开发高效务实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