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挑战文化名人》 听北师大教授讲史上最牛防考试舞弊制度“糊名誊录制” 康震:“糊名誊录制”比高考防作弊更彻底

10.09.2014  20:14

  又是一个开学季,通过高考检验的小伙伴们兴冲冲拉着行李箱步入了大学,从此和高考后会无期,这真真是极好的。在本星期日(7日)21:15播出的江西卫视《挑战文化名人》节目中,“为防止科举考试作弊的‘糊名誊录制’在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的题目,又让高考重回公众视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对“糊名誊录制比高考防作弊更彻底”的评价,也许将再次引发高考作弊话题的讨论。


康震:“糊名誊录制”比高考防作弊更彻底

  “糊名誊录制”又称“弥封誊录制”。糊名,即在考试结束之后将考生的姓名、籍贯等用纸糊起来,以防阅卷的时候出现舞弊现象,类似于现在试卷上的密封线。然而,糊名的手段依然杜绝不了考生在试卷上写标记、暗语等问题,于是“誊录”应运而生。誊录,即将考生的试卷誊录到另外一份试卷上,再交考官评阅,防止考官辨认字迹而作弊。


康震和选手对弈

  “糊名誊录制”最早出现是在武则天时期,当时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也没有用于科举考试。直到北宋时期,“糊名誊录制”才形成一整套严密的管理体系和操作规范,正式用于科举考试中人才的选拔。所以,文章开头“为防止科举考试作弊的‘糊名誊录制’在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的问题答案应该是宋朝。


康震在《挑战文化名人》接受草根挑战

  早在六七月份,高考作弊的话题就已经被各路媒体做得稀烂。河南替考事件曾一度炒的沸沸扬扬,各种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作弊设备遭曝光甚至让英国媒体感叹“中国高考作弊手段之高堪比007”。将在本周日21时15分播出的《挑战文化名人》节目中,第二次坐镇文化名人席位的康震在解释“糊名誊录制”的时候直言“‘糊名誊录制’比现在的高考防作弊手段更彻底”,现场观众唏嘘一片纷纷赞叹古人的高瞻远瞩,然而也有观众对此“”制度表示怀疑,这真的能胜过现代高科技防作弊侦测和阅卷手段吗?


与康震对垒的草根们

  “糊名誊录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时至今日,其影响实际上以各种形式沿袭下来,上文提到的试卷密封线,如今的电脑扫描阅卷等等都有“糊名誊录制”的影子。相比之下,更值得思考的是,高考作弊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对此会有什么高见,本星期日(7日)21:15播出的江西卫视《挑战文化名人》节目中,与您一起探讨,一起分享。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