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心脏疾病都和西式饮食“入侵”有关?

18.09.2014  17:20

  病从口入,我们在抱怨着现代越来越多的肿瘤、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时,其实与我们的饮食习惯大有关系,其中最为大家诟病的就是西式饮食的“入侵”,但真的全是它的错吗?

  汉堡、炸鸡、薯条、披萨等西式饮食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日常饮食,而这些饮食习惯变化所造成的社会现象是每七人有就一位胖子,以及随之而来的减肥热潮。医学上已知油脂的氧化所产生的有害自由基可能对基因、酵素、细胞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形成癌、高脂血症、血管硬化、糖尿等,最终转变成恶性肿瘤、心脏疾病、糖尿病等病。美国麻州医学界强烈建议多喝绿茶、喝少量红酒、补充维他命A、C、E抗氧化剂、多摄取鱼肉、足量的天然钙等来减少文明病的发生以及骨质疏松问题。

  另外烧烤、油炸、臭氧、油烟、病毒也是这些疾病的帮凶,因此西方国家医生都认为,唯有控制饮食,尤其高脂、高热量食物,多运动、不抽烟、不喝酒才是长寿健康根本之道。

  在对待西方饮食时,也不要非此即彼,走入另外一些误区。

   误区一

   洋快餐就是西方饮食

  很多人一提起西方饮食就直接划等于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这实际是一个误区。西方饮食的概念是十分丰富的。当然,如果全盘洋快餐是万不可取的,尤其是青少年。如果青少年从小就经常吃洋快餐,容易造成能量、油脂和糖分摄入偏高,部分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形成肥胖以及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增高。

   误区二

   中餐不会导致慢性病发病率增高

  总的来看,中国饮食的整体质量和营养素的完整性与均衡性要比西方饮食好,但是中餐现在也呈现出一些不好的发展趋势--烹调用盐、用油、用糖明显增多;动物性脂肪(肉类)摄入明显增多;油脂类摄入占每天能量摄入的百分比明显增多。这些趋势在大城市中表现尤其突出。原来中国人饮食中脂肪摄入比例在25%左右,而现在能占到40% 甚至更高。

  但需要注意的是,现在肉类食物摄入增多,并不是饮食西化,而是中餐本身的变化。比如红烧肉、涮羊肉是典型的中餐,人们食用的量与频次比以前增加许多。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显然是以植物性为主,所以中国人胃肠的生理特点是比较适应植物性食物的。因此,针对目前一些慢性病、西方常见病发病率的增多,目光并不应该仅仅盯住饮食西化的概念,而是首先要从中餐油脂比例、盐糖含量上进行控制。

   误区三

   饮食西化只带来健康隐患

  还没有医学研究可以证明东西方人在消化功能方面存在人种差异,所以既不要夸大其词,认为饮食西化等于慢性自杀,也不要盲目全盘西化。

  现在东西方的交流越来越多,饮食的西化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西方饮食也有其自身的优点--第一,蔬菜烹调方法大多凉拌或者沙拉,最大限度保护了水溶性维生素,同时防止高温后过氧化物(治癌物)的产生;第二,材料新鲜;第三,刺激性食品较少,西方饮食很少有辛辣的;第四,某些烹调方法用油很少。

  当然,没有一种饮食是十全十美的,西方饮食在能量、糖分方面大部分还是高于中餐,因此在食用过程中,应取其所长、避其所短。

  西方饮食可以吃,但每周不要超过两顿,每顿的量(特别是肉类)不宜过多,在这个前提下,对健康不会产生大问题。

  我们并非说西式饮食就不好,也没有说中餐就百分百健康,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博纳众家之长,尽量拒绝不好的,选择健康的饮食。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