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破获系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 老年人受骗落入圈套

22.07.2014  23:55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7月22日南昌讯(记者 申莹莹)7月22日,记者获悉,南昌市公安局成功破获一起河南伊川籍人员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查封取缔有明显非吸倾向的投资管理公司15家,抓获7名主要犯罪嫌疑人,挽回经济损失近3000万元。

  据悉,东湖区、西湖区公安分局分别对已构成犯罪的三家公司进行了立案查处打击。另外12家公司由于涉案金额尚未达到立案查处标准,现今已被责令停止所有活动,5月28日全部撤出南昌。据办案民警介绍,这些公司的老板和大股东都是80、90后外省人员,而受骗群众多为老年人。

   公司装修豪华似银行 一公司三天非法吸存23万

  据办案民警介绍,2014年元旦前夕,西湖公安分局经侦大队接到群众反映,船山路上江西汇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将于元旦开张,该公司位于中国工商银行隔壁,且装修风格与银行几乎一样,甚至场面更加豪华、气派,并有人员在门口散发传单。公司理财业务最低年收益13.2%,最高18%。经核查,该公司在江西省工信委和南昌市工商局等部门均没有办理任何审批手续,其注册营业执照还明确规定,不能从事涉及金融、保险、证券、期货等业务,据此认定该公司从事的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活动。仅3天时间,该公司已非法吸收公众存款23万元,其老板和大股东都是80、90后外省人员。

  2014年1月3日,西湖经侦大队对江西汇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进行了查处,封存所有账户和资料,责成该公司于当天退还非法吸收的公共存款。在综合研判获得准确信息后,南昌市公安局经侦支队立即组织民警对15家河南籍人员设立的投资公司展开秘密查控。5月7日查明江西胜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2000余万元,迫使其5月22日之前退还全部款项。

  江西正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江西金鹤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分别非法吸收公众存款600余万元和77.5万元,均在3天内全部返还。

   高息为饵 受害者多为老年人

  经调查发现,该类公司办公场所大都设在繁华地段,装修豪华、门面气派,有的甚至设在银行隔壁,并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等证照都摆在显著位置,很容易让人相信是大规模的正规公司,具有明显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特征。

  办案民警告诉记者,众多受骗群众中,以老年人居多,由于这些公司的欺骗性强,以投资为名义、以高息为诱饵,加上高额装修所带来的浮华场面,并且方法隐蔽,极易吸引缺乏法律意识和投资专业知识的老年人。加上工作人员服务热情,也迎合了一些“空巢”老人对于与人交流、获得关心的渴望。

  “市民在投资理财时一定要谨记,高回报=高风险,投资不能只看收益,一定要仔细鉴别投资公司的资质和从事的业务范围,凡是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任何公司、企业或其他组织,都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的融资行为。”办案民警指出,尤其是老年人需要特别注意,若选择投资,应及时告诉家人,避免盲目投资、落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活动的陷阱。

   警方归并6种作案手段 提醒市民谨防受骗

  南昌市公安局通过对系列河南伊川籍人员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的综合分析,归纳了该类案件的6种主要作案手段和表现形式,提醒广大群众谨防受骗。

  一是假冒民营银行的名义,谎称已经获得或正在申办民营银行的牌照,虚构民营银行的名义发售原始股或吸收存款。

  二是非融资性担保企业以开展担保业务为名义,发售虚假的理财产品或虚构借款方,以提供借款担保名义非法吸收存款。

  三是已境外投资、高新科技开发为旗号,假冒或虚构国际知名公司设立网站,并在网上发布销售境外基金、原始股、境外上市、开发高新技术等信息,虚构股权上市增值前景或许诺高额预期回报,诱骗群众向指定的个人账户汇入资金,然后关闭网站,携款逃匿。

  四是以投资养老公寓、异地联合安养为名,以高额回报、提供养老服务为诱饵,通过举办所谓的养生讲座、免费体验、免费旅游,发放小礼品方式,引诱来年群众投入资金。

  五是以毫无价值或价格低廉的纪念币、纪念钞、邮票等所谓的收藏品为工具,声称有巨大升值空间,承诺在约定时间后高价回购,引诱群众购买,然后携款潜逃。

  六是设立所谓P2P网络借贷平台,以高利为诱饵,采取虚构借款人及资金用途、发布虚假招标信息等手段吸收公众存款,突然关闭网站或携款潜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