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 硕果累累——江西省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综述

16.09.2014  13:38

  江西日报记者郁鑫鹏游 静

  在“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中,江西文艺工作者交出一份满意答卷。在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电影《洋妞到我家》、电视剧《领袖》、舞台剧《回家》、广播剧《本色》、歌曲《老阿姨》,图书《瓷上中国》六部作品获奖,获得“满堂红”,省委宣传部荣获组织工作奖。这是2007年以来,江西连续四届获此殊荣。

    上下重视完善机制

    文艺精品意识深入人心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五个一工程”建设。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精心组织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文化大省……

  省委书记强卫高度重视“五个一工程”,指出:我们要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充分发掘江西文化资源,积极打造一批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精品力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中,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熏陶。省长鹿心社十分关注文化精品的创作与生产,就“五个一工程”多次提出要求。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姚亚平在一线规划、指导“五个一工程”建设,确保方向正确、工作有力,使精品创作生产进行顺利、成果丰硕。

  围绕“五个一工程”的组织实施,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都成立了领导小组、专项评审小组和创作评审委员会,做到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形成合力。伴随“五个一工程”的不断实施,我省文艺精品创作制度不断完善。一是建立了组织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五个一工程”领导小组会,讨论确定全省文艺精品生产的重大事项,并把组织实施“五个一工程”,作为对各设区市市委宣传部和省直宣传文化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确保了我省精品创作生产有序、有效运行;二是建立了以省直宣传文化单位为龙头的歌曲、影视、图书以及广播剧创作生产基地,形成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的文艺创作生产格局;三是建立健全了作品备案立项制度,各创作生产单位的选题必须由各创作评审委员会进行讨论、论证后,再决定是否予以立项,较好地保证了选题的准确性;四是完善了《江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励条例》和《江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励办法》,对在实施“五个一工程”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充分调动了全省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

  一台台好戏,一本本好书,一首首好歌……全省文艺工作者以火一般的激情投入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创作之中。

    立足优势突出特色

    方向引导与尊重创作规律相结合

  “五个一工程”是带动文艺创作的龙头工程,必须加强创作方向上的引导,把握主导权,唱响主旋律,提振精气神。

  此次“五个一工程”,省委宣传部从各地各单位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精心选拔,优中选精,挑选了18部佳作上报中宣部。可以看出,这18部佳作,艺术样式丰富,有戏剧3台、电影3部、电视剧4部、广播剧3部、歌曲5首;题材多样,既有历史题材又有现代题材,既有农村题材又有城市题材,既有时代典型又有历史名人等。

  在创作思想上,省委宣传部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引导、帮助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创作观,大力弘扬和讴歌时代精神。结合近年来我省涌现的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典型人物,省委宣传部积极组织引导,以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为原型创作了广播剧《本色》和歌曲《老阿姨》,以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杨斌圣为原型创作了采茶戏《有事找老杨》,以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十大法治人物郑宜栋为原型创作了现代赣剧《那杆秤》等一批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的优秀作品。

  在创作路径上,遵循艺术来源于生活,大力提倡“接地气”。歌曲《老阿姨》的主创人员多次深入龚全珍生活的地方,与老人促膝谈心,听老人讲述自己与甘祖昌将军一生的经历,深挖细抠作品的每一个细节。为创作优秀歌曲,我省每年组织省内词曲作者到革命老区、工矿企业、社区农村等地进行创作采风,作品完成后,还会邀请专家学者及群众代表审听,反复修改提高。

  在题材选择上,各地各部门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大力挖掘农村、历史等题材的“富矿”,着力体现江西文化的风情风貌,抒发江西人民的高尚情怀。图书《瓷上中国》全面梳理了景德镇尤其是景德镇瓷器的历史与现实,展示出瓷器与千年瓷都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电影《小河亲过我的脸》,是赣东北首部本土题材电影。电视动画连续剧《天工开物——开心岛》,先后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优秀国产动画片奖、2012年度国家动漫精品二等奖,首届江西省优秀原创动漫作品奖,并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新闻出版项目。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口述历史文献片《为了可爱的中国》,得到30多位国内党史、军史专家的高度评价。

    既要叫好又要叫座

    作品质量与宣传推介相结合

  “五个一工程”作品不仅要叫得响、传得开,而且要立得住、留得下,真正成为一个时代文化的有效积累。

  不难看出,“五个一工程”作品创作生产的全过程,各创作单位狠下功夫、苦练内功、一丝不苟抓质量、精益求精抓制作的精品意识始终贯穿其中。在省委宣传部的有力指导下,各创作生产单位、专家学者对重点作品,不厌其烦地修改完善,每一个环节都召开评审会、座谈会,认真对待每一句台词、每一个细节。无论是电影《洋妞到我家》还是电视剧《领袖》,无论是舞台剧《回家》还是广播剧《本色》,无论是歌曲《老阿姨》还是图书《瓷上中国》,每一部作品都倾注了作者的心血,可以说没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毅力,没有“板凳须坐十年冷”的坚守,精品便无从谈起。我们欣喜地看到,千锤百炼的精品,一经亮相便好评如潮。在马年央视春晚舞台上,著名歌手韩磊演唱《老阿姨》,感染了现场和电视机前的每一位听众。据悉,《老阿姨》在江西广播电视台和国内各大视听网站滚动播出以来,网上点击率达到1000万次以上。《本色》一经播出并刻录成光盘向全社会公开发行出售后,听众纷纷通过热线电话、微博、微信等发表感想。

  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同时,我省优秀文艺作品在政府引导下坚持“走出去”,大胆闯市场。我们欣喜地看到:《回家》目前已演出51场,演出收入480万元,观众6万余人。该剧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时一票难求,还应邀参加海峡两岸高峰论坛和第十二届澳门妈祖文化节开幕式演出;电视剧《油菜花香》先后在上海、江苏、天津、四川等八地播出,取得了较好收视率;电影《洋妞到我家》今年5月全国公映以来,被央视电影频道收购,票房收入1300多万元。反映遵义会议前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奋斗历程的36集电视连续剧《领袖》,目前已盈利648万元。电影《忠烈杨家将》票房收入6000多万元。

    既出作品更练队伍

    大胆创新与培养人才相结合

  文艺精品的创作生产,离不开优秀文艺人才的支撑。在实施“五个一工程”过程中,省委宣传部一方面抓精品创作,一方面抓人才培养,两条腿走路,把出作品与练队伍、出人才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自己的创作班子,培养自己的骨干队伍。

  两年多来,省委宣传部先后开展了中青年优秀文化名家、“四个一批”人才的选拔、培养,举办了舞台表演艺术研修班、文艺创作人才研修班、80后青年改稿班、文艺工作培训班、影视人才培训班等,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文艺队伍。《回家》从编剧到音乐创作到导演到演员到所有合唱人员,几乎是江西自己的演职人员。电视剧《油菜花香》是上饶市当地创作、编剧、完成拍摄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在《老阿姨》、《打铁还靠自身硬》、《不是条汉子咱不嫁》、《又唱一支请茶歌》、《走进千家万户》等申报“五个一工程”的歌曲中,词作者、曲作者都是近年来我省涌现的本土创作人员,他们是在一轮一轮的选拔机制中经历锤炼并逐渐脱颖而出的。

  在文艺精品的背后,是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的精神境界。电视剧《领袖》、电影《洋妞到我家》是在用好用足本省人才的基础上,在编、导、演等关系到作品水平和成败的重要环节,聘请全国一流的专业人才,为作品的创作生产出谋划策、担纲演出,并以此带动和提高我省影视人才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寻找到一条“知名制作人+名家名作+名导名演”的影视剧创作路子。

  伟大的时代需要精品力作来记载,崇高的精神需要精品力作来弘扬。新机遇激发新活力,新思维丰富新产品,在全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江西的文艺创作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我们有理由坚信,江西文艺工作者将站在江西崛起发展的热土上,用自己的热忱与激情,奏响新的乐章。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
姚增科在宜春市看望慰问抗战老战士老同志
  本报讯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