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繁衍的味觉密码 舌尖上吃懂江西之相传

24.05.2014  14:43

    饮食的背后其实是文化。除了正式菜点,江西的特色调味料、小食、点心也制作精巧,各地的饮食风俗也有其独到之处,如南昌的豆豉、弋阳的年糕、赣南的黄元米馃、九江豆粑等,都超出了“”的范畴,成为江西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有关江西美食的传承并不止这些。《舌尖上的中国2》第二集《心传》里,张世新老人做挂面的场景、邓开风一家采挖蕨根的场景,甚至阿苗跟随师父学做苏式糕点的场景,在江西的民间都能找到极为相似的记忆。

    这些记忆,是江西人世代繁衍的味觉密码。本期《江南星期6》带你一起来寻找,那些心口相传的江西美食。

    南昌豆豉

    豆豉是南昌人常用的调味品,尤其是在赣菜系列中,如无豆豉,便不叫家乡赣菜。犹如川菜中的花椒、闽菜中的虾油、湘菜中的辣椒、上海菜中的糖。据梅联华所著的《南昌民俗》一书记载,南昌民间每逢六月早豆收获后,都习惯自己酿造一些豆豉,留作家常食用。这种民间家庭自制食用的豆豉,在发酵方法上,与城里生产的商业豆豉有所不同。

    民间豆豉的发酵方法是,在农历六七月间,趁天气酷热时,将黑豆煮熟,经过发霉制曲,洗净后,拌入适量的食盐,装入甏内,密封甏口,放在露天日光下暴晒,每日将甏翻转两三次,使甏的周围均匀受到日光的晒热,一般要六七十天才能成熟。用这种方法制作的豆豉经久耐贮,并且越陈越好,风味特佳,可作餐菜佐料,也可单独炒食或蒸食,还可以用开水泡出汁液代替酱油调味之用。

    九江豆粑

    豆粑,又名豆折,是产自九江市彭泽县、都昌县、湖口县和九江县等地区的一种特产。它的原材料由天然的绿豆、红豆、豌豆、黄豆、蚕豆等多种豆类掺和着大米、荞麦等组成。从古至今,制作豆粑都是九江农村冬季一件很隆重的事。

    豆粑的制作工艺较复杂,先把精选好的原料添水浸泡14小时左右,按10斤籼米配3斤杂粮(如绿豆、黄豆、荞麦、芝麻等)的比例,拌和均匀后按5∶1兑好水磨浆。豆粑浆磨成了,接着就是烫豆粑了。

    烫豆粑要五六个人配合才行,首先要安排一个有经验的人站在锅边,等锅烧红后用丝瓜莆蘸油擦锅,然后用长柄木瓢或铁瓢舀半瓢豆粑浆,沿锅边均匀倒上薄薄一层,有空缺的地方用河蚌壳或刷子迅速刷匀,使薄饼厚度一致。约5分钟,一张豆粑饼就烫好了。

    然后,把烫好的豆粑饼铺在倒放过来的竹筲箕上冷却。豆粑饼冷却后折成长一尺五寸、宽一寸半的条状,并切成条状豆粑。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把切好的细条状豆粑放到晒筐里晾晒,直到晒干为止。豆耙的营养价值高,而且食用的方法也很多,可煮可炒。

    都昌索面

    索面,是都昌的传统特色美食,老人祝寿、生日、妇女生小孩时都以此为主食,又称“油面”,当地也有人叫它“咸面”。索面也是订婚走亲不可或缺的礼品。许多年前,都是挑着担走村串户叫卖的,现在大多集中在市场了。

    都昌手工制作索面历史悠久,据说有数百年手工制作索面的优良传统。索面的制作是将面粉加适量食盐,做好面坯置面柜中“走透”后,拉成线晒燥,理成线绞状。被称为“油面”是因为在制作的过程中使用了菜籽油,这样制作出来的面条很滑溜。索面讲究细匀为佳,吃时放开水锅中一煮,拌点佐料或加些料汤即可。索面如丝如线,清风轻拂,丝丝缕缕,飘逸曼妙。

    弋阳年糕

    “吸四季之水,得天地之养”,这句话说的是弋阳年糕。弋阳年糕俗称弋阳大禾米粿,原料为弋阳当地独有的大禾谷。从唐代开始,弋阳民间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制作年糕,招待贵宾,送亲馈友。迄今为止,这一传统习俗在弋阳大地已延续了1200余年。

    弋阳年糕的传统加工工艺要求达到“三蒸二百捶”。先将精选的弋阳大禾米洗净,用无污染优质山泉水浸泡3天至10天后蒸成熟饭,再把蒸熟的米饭投入清洁的石臼中,用木棍反复挤压,再用木槌反复捶打,后做成团,重新投入饭甑中用大火蒸;蒸后再投入石臼捶打,捶后再蒸,反复3次,捶打200余次;最后将捶打好的年糕半成品做成小团挤入印板(雕刻有凹吉祥、喜庆图案),再手工压平,出板后即为圆形或条形印花年糕。

    晾干表面的成品年糕,用立冬后至立春前10天的纯净山泉水浸泡,可保鲜至端午节前后。

    黄元米馃

    黄元米馃是赣南客家人独特的食品之一,早在明朝正德年间就被列为贡品。打黄元米馃也是赣南客家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其营造出的和睦共处、团结协作氛围,使客家人深深留恋。即使在食品加工机器普遍采用的今天,黄元米馃仍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

    黄元米馃以赣南本地产的糯性大禾米为原料,现多用软性杂交米。春节前一两个月,上山砍来一种叫板杈的常绿灌木,挖一个土坑,将其堆放于上,燃成柴灰,便成了制作黄元米馃的灰碱。

    板杈成灰后,装进木桶,倒入热水,过滤出浓黄色的碱水,将大禾米浸染成金黄色倒入木甑蒸熟,倾入石臼,用丁字形木槌反复捶打,形成团状,置于案板。最后,由师傅将捣烂的黄元米馃揉成圆柱体,用一根细线分出一个个五六厘米厚的黄元米馃,用手整理成型。风干后的黄元米馃,盛装在大缸里,用碱性灰水浸泡,一般能保存三四个月不变质,随时可取出食用,十分方便。(来源:江南都市报/记者陈明华文/图记者石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