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时期李先念:重伤坐担架指挥冲破敌军追堵

23.05.2014  19:25

  1929年,受黄麻起义影响,大别山区相继爆发商(城)南起义和六(安)霍(山)起义,并分别建立了红11军第31师、第32师、第33师,相继创建了鄂豫边、豫东南、皖西革命根据地。由于李先念在当地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又熟悉当地的斗争情况,党组织决定调他去开展地方工作。

  1929年底,李先念转到地方工作,任中共黄安县高桥区委书记、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他一到任,就立即深入群众之中,调查研究,迅速建立和恢复各级党的组织,建立乡、村苏维埃政权和农会组织,组织起游击武装,成立妇女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在他的领导下,高桥区的土地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1931年6月,鄂豫皖红军打通了黄陂长轩岭至甘堂铺一线的联系,使黄陂以南新老苏区连成一片。为了巩固这一地区,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决定正式建立(黄)陂(黄)安南县,由李先念任中共陂安南县县委书记(后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时年才22岁的李先念不畏困难,勇挑重担,大胆工作,很快打开了陂安南县的斗争局面。在陂安南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苏维埃政府主席。上任伊始,他迅速成立起苏维埃政府各领导机构。刘华清当时就在陂安南县军事指挥部工作,经常聆听李先念的讲话。李先念在抓紧全面工作的同时,重点抓军事指挥部的工作。这是全县武装力量的领导机构,在当时斗争形势下,抓住武装工作是做好其他工作的关键。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全国掀起抗日热潮。国民党却无视全国人民的正义要求,一面对日本军国主义实行“不抵抗主义”,一面集结重兵于革命根据地周围,准备发动新的进攻。为做好反“围剿”的准备,鄂豫皖中央分局号召根据地人民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积极参加红军和支援红军作战,决心粉碎敌人新的“围剿”。10月17日,陂安南县召开扩大红军的大会,李先念在大会上作了动员,会后亲自率领300多名青年参加了红军。在大家欢送李先念时,他握着郭述申的手,指着旁边的刘华清说:团县委书记这次随我参军了,就调刘华清接任团委书记吧。当时年仅15岁的刘华清,一直没有忘记那次欢送的热烈场面,没有忘记李先念临行前的嘱托。李先念带头参军的举动,使陂安南县扩红工作受到中央分局和特区军委会的表彰,苏区《列宁报》还进行了宣传。李先念一到部队,就被任命为红4军第11师33团政委。

  1931年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黄安七里坪成立,下辖红4军和红25军。在方面军的指挥下,李先念率部先后参加了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四大战役,该团因完成战斗任务出色,被方面军总部授予“共产国际团”的光荣称号。李先念只读过三年私塾,文化不高,但是他在戎马倥偬的战争间隙,刻苦学习军事知识,把一切在军事上学有所长的同志作为求教的对象。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有丰富的军事知识和战争经验。在红四方面军时期,李先念一直在徐向前的领导下艰苦奋战。他对徐向前非常尊敬,视之为最可信的师长和榜样。在老同志的回忆文章中,有人这样写道:“凡是徐向前作出的决策,李先念坚决地去贯彻执行;凡是交给李先念的战斗任务,徐向前特别放心。

  1932年5月,蒋介石调集了30万大军,发动了以鄂豫皖根据地为重点的第四次“围剿”。7月,李先念升任红4军第11师政委,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军事指挥中,他一贯坚持军事辩证法,尊重战争的规律,总是从敌情、我情、民情及地理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贯彻执行上级的军事方针、作战原则。在第四次反“围剿”的冯寿二、七里坪、胡山寨等恶战中,在冲破枣阳新集、土桥铺地区国民党军队的围攻堵击中,后人都可看到他军事指挥上的这一个鲜明特点。